电子报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业务热线:0355—2024581 免费发布信息QQ:646177518
 
首页 长治新闻 县区新闻 山西新闻  
 
 
 
首页 > 新闻 > 长治新闻
陈小亮是平顺县致富能手,因勤劳创业、办合作社延长中药材产业链而远近闻名。然而,他“不谋一人利,但求百家兴”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致富能手陈小亮的三笔“糊涂账”

□本报记者陈李峰 武玮

秋收过后,盘账结算正当时。然而,在平顺县东寺头乡门楼村,致富能手陈小亮却有三笔账被轻轻搁置,不愿算,算不清,不能算。这三笔账,在寻常人看来是“糊涂账”,在他心中却有比钱财更重的分量。

370吨湿玉米,每斤倒贴三分钱

赔本收粮暖人心——不愿算的“良心账”

今年秋收,平顺县和山西省大部分地区一样,遭遇连绵阴雨天气。农田泥泞,轮式收割机难以下地;秆上玉米,眼见着就要霉变。“收不回、运不出、晾晒难”成为困扰农户的揪心事。龙口夺粮之际,县委、县政府紧急调配履带式收割机、开放烘干网点、组织专家下乡指导。

乡亲们抢收回来的湿玉米若无法及时烘干,就可能烂在手里。“我从小到大,从无到有,离不开乡亲们。只要有机会,我一定要报答他们。”主营中药材生意的陈小亮,坐不住了。他的合作社里,正好有先进的烘干设备。

9月23日清晨,村民秦周玉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拉着一车湿玉米来到合作社。陈小亮二话不说当场拍板:“按往年干玉米的价钱收!”

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传遍了周边13个村庄。接下来的一周,冒雨赶来的农户络绎不绝,农用三轮车在合作社门口排起长队,总计370多吨湿玉米被紧急收储。合作社的工人从3人增至7人,过磅、卸货、转运、烘干,合作社的库房内灯火通明。这场与时间赛跑的“粮食保卫战”打得干脆利落。

“那会儿我这心里跟着了火一样!”老农刘根旺回忆道:“我家种了十五亩玉米,要是烂在地里,一年的辛苦就白费了。”

“多亏小亮及时出手!”“他一分钱电费也不收,用的还是他自己的设备!”“这明摆着是赔钱啊!”

乡亲们心里都清楚这笔账:陈小亮以五毛五收购湿玉米烘干后损耗近三成,五毛二卖出,每斤倒贴三分钱,再加上电费、人工成本,这一进一出,赔进去的不是小数目。

但陈小亮毫不在意:“乡亲们一年的辛苦不能白费,好不容易抢收回的粮食要是烂在手里,我心里难受。”

这笔“不愿算”的账,在乡亲们看来,恰恰是一笔最清晰的“良心账”。在陈小亮眼里,乡亲们的信任与期盼,远比金钱更珍贵。正如邻居张买生所说:“小亮这孩子打小就心善。秋天帮俺家背柴火,冬天替俺扫雪,如今富了也没忘本。”

一天三顿饭,端吃端喝不离弃

贴心守护十八年——算不清的“亲情账”

“子红,吃饭了!”每天清晨,陈小亮家的餐桌上,总会多摆一副碗筷。这个被他唤作“子红”的男子,名叫李子红,与他非亲非故,却已在陈小亮家生活了十八年。

2007年6月,陈小亮在常驼村帮村民焊接分户水管时,发现了衣衫不整、行为异常的李子红。经打听得知,这位谷恋铺村的村民患有智力障碍,时常走失,已被一位好心大娘收留一个多月。“他要是再跑丢了,可咋办?”大娘的担忧,像一块石头压在陈小亮心头。几天后,在征得李子红家人的同意后,陈小亮做出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把李子红接回自己家照料。

“你已有个儿子,明年媳妇还要生二胎,再添个外人,日子咋过?”母亲的不解、妻子的埋怨,没能动摇陈小亮的决心。“妈,瞧着他活得难,我心里撂不下。”“媳妇,不过是吃饭时多双筷子的事。”

从青年到中年,陈小亮始终把李子红当作家人:一日三餐,第一碗饭端给李子红;四季更迭,总会提前为他备好合身的衣物;2008年,带他做全面体检;2016年,帮他申办了残疾证和低保。如今的李子红在这个大家庭里得到了亲人般的守护。他虽然言语不多,但会主动帮忙清扫院落,精神面貌也不再是当年那个流浪在外的模样。

“子红比你大8岁,什么活也干不了,你图啥?”面对旁人的疑惑,陈小亮总是笑着回答:“我过得比他强些,顺手就捎带上了。”这“顺手”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悉心照料:教他穿衣洗漱,耐心安抚他偶尔的情绪波动。

十八年寒来暑往,陈小亮用时光和心血书写的这笔“糊涂账”又怎么能算得清? 

拜个师傅学功夫,共富路上不停步

自费求学添新知——不能算的“长远账” 

陈小亮的第三笔“糊涂账”,产生在学习和谋未来上。

平顺县“十里不同温”的独特气候,孕育了潞党参、连翘等十多种道地中药材,全县中药材种植和野生抚育基地达80余万亩。但因交通不便、分散经营,门楼村的中药材一直质优价难优。14岁就外出打工、尝遍艰辛的陈小亮深知,“单打独斗”成不了气候。2000年,从安徽亳州学成归来的陈小亮毅然返乡创业,决心改变这一现状。

2009年,陈小亮牵头创办天脊凤种养专业合作社,带领乡亲们抱团发展。推行“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渠道”的模式,让社员实现“当年入股、当年分红”。

“那时候,咱们的药农各自为战,客商来了使劲压价,好药材卖不上好价钱。”陈小亮回忆。

产业路上,难题不少。比如黄芩种子采收,时机把握不当便前功尽弃。“咱不能在一亩地里耍把式,要拜个师傅学功夫。”读书不多的陈小亮,把高校和专家当成了“充电站”。

2010年7月,他敲开山西农业大学王玉庆教授的家门,虚心请教。王教授被他的诚恳打动,悉心指导,解决了黄芩种子采收的技术瓶颈。此后,陈小亮成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常客,每年自费万余元外出学习、培训,将标准化种植、质量追溯等新技术源源不断带回山村。

在陈小亮的带动下,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早期,在本村流转土地300余亩,购买荒山1800余亩。2015年,在安徽亳州建立中药材信息网点。2025年3月,与合作方在长子县建成60个潞党参育苗保温棚;在甘肃陇西流转土地170亩种植黄芪;在山西农业大学指导下,所生产的“党参酒”已获准上市销售;开发的党参饮料、党参饼干样品已出,待批复后量产上市。

十六年间,陈小亮的合作社从最初的3人、5万元资金,发展到如今拥有56位社员,年产值高达500余万元,逐步建成了从育苗、种植到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在他的带动下,数百户农户通过种植中药材、在合作社务工实现增收,人均年增收2万余元,实现了“一人富带动百家兴”的心愿。

“只要能让合作社一直好下去,我往里搭多少钱都值。”作为县人大代表,陈小亮认为不能光算计自己家的小日子,得想着怎么带着大伙一起往前奔。

记者手记

于“糊涂”处见担当

行走在平顺县门楼村的乡间小路上,陈小亮的三笔“糊涂账”久久萦绕于记者心中。这账本里,没有精明的个人得失算计,却写满了关于责任、情感与未来的叙事。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争当新农人的今天,陈小亮的故事,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份鲜活而深刻的精神答卷。

这份答卷,抒写着心怀“知农爱农”的赤诚之情。乡村全面振兴,主体是农民,关键在带头人。作为县人大代表,当陈小亮毅然打开合作社大门,赔本收购湿玉米时,他守护的不仅是370吨粮食,更是乡亲们对生活的希望。这种“不谋一人利,但求百家兴”的主动选择与品德自觉,彰显了新农人根植乡土、回报乡亲的深厚情谊与责任担当。

这份答卷,涌动着“能搭把手的事,就不能撂下不管”的温暖力量。十八年如一日地照料非亲非故的李子红,这份超越血缘关系的守护,是乡村社会最质朴、最珍贵的守望相助。新农人“新”在视野与技术,更“新”在精神与品格。在广大农村,正是有像陈小亮这样的新农人用行动涵养着淳朴乡风,维系着乡村社会温情脉脉的人际纽带,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能。

这份答卷,记录着陈小亮从“靠经验”转向“靠科学”,从传统劳动者逐步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转变的历程。将专家请进田间地头,再通过“传帮带”帮助普通农户提升技能,他的一言一行是对知识的渴望和创新求变的真实写照。这笔“糊涂账”,算的是乡村未来,算的是共同富裕的“长远账”。

对这三笔“糊涂账”,陈小亮其实心知肚明。他算的不是个人得失,是乡亲情谊,是乡村未来。“糊涂”背后,是一位新农人的初心与担当。

陈小亮的故事启示我们,时代呼唤的新农人,是既有驾驭市场的经济头脑,更有回报乡邻的道德情操;既有发展产业的实干能力,更有引领风尚人格魅力的新农人。我们相信,在广袤的田野上,会有越来越多的“陈小亮”用他们的奋斗与奉献,在“糊涂”与“精明”的辩证中茁壮成长。

(来源:长治日报

[编辑:赵孝蕾] 

 
相关新闻:
频道推荐
  1. 变“环境负担”为“资源宝藏”
  2. 长治体校启动冬训全力备战省十七运
  3. 红薯种出好“钱”景
  4. 上党区选送作品《天地喜洋洋》亮相全省移风易俗优秀文艺节目展演
  5. 我市以赛事推动足球运动在基层普及与发展
  6. 暖“新”地图上线 外卖配送更便利
  7. 潞城区强化服务保障确保群众温暖过冬
  8. 传承长治味道 打造名吃品牌
  9. 走,赶一场别开生面的文明集市
  10. 致富能手陈小亮的三笔“糊涂账”
专题
  • 潞安化工集团
  •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 向新而行 动力澎湃
  • 第七届山西文博会
  • 红星照耀中国·光耀太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长治日报社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登记证:晋新网 14103011号 晋ICP备10005172号 晋公网安备140402020000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