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常珍珍报道:秋粮收获后,遗留在田间地头的地膜、秸秆如何处理,曾是困扰广大农户的一道难题。如今,推进农业废弃物综合治理,通过系统化和规模化“收储运”体系,这些农业废弃物逐渐变成“宝贝疙瘩”,串联起环保、增收、发展全产业链,蹚出一条农业绿色低碳发展路径。这是记者从11月13日举办的全市农业生态保护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培训会上获悉的。
培训会上,围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各县区以PPT形式,就2025年重点工作推进情况及2026年工作谋划进行汇报交流。市农业农村局围绕地膜科学使用回收、秸秆综合利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农村沼气安全生产与处置、农作物秸秆资源台账建设等进行技术培训。会议还对农业生态保护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近期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近年来,我市以农业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通过健全回收利用体系、创新转化模式,推动农业废弃物从“环境负担”变为“资源宝藏”,构建起“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再利用”格局。
地膜回收提标,破解“白色污染”治理难题。我市以加快推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导向,以农用地膜科学使用、减量替代和分类处置为目标,制定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加强农用地膜生产、销售、使用和回收等全过程监管,在全市主要覆膜区域,科学推动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示范应用,探索有效提高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路径,加快构建废旧地膜污染治理长效机制,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绿色发展与乡村生态振兴。
秸秆综合利用,激活田间废弃物经济价值。我市把推进秸秆资源燃料化、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作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心,以点带面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区项目建设,加强秸秆综合利用适用技术示范推广,开展秸秆收储运体系、产业化利用技术指导,培育壮大秸秆综合利用市场化主体,带动全市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升。
农业生态保护工作提质增效工作任重道远。我市将持续聚焦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地膜科学使用回收、秸秆综合利用等重点任务,一方面压紧压实工作责任,整合涉农项目资源,拿出实招、狠招推动工作开展;另一方面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生态环保领域,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主体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来源:上党晚报)
[编辑:赵孝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