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婷婷通讯员管保丽
金秋的阳光洒在平顺县阳高乡南河沟,山坡谷地里,一簇簇花椒红得耀眼。风一吹,浓郁的麻香裹着阳光的味道,往鼻尖里钻,让人上瘾。村民挎着竹篮,穿梭在椒林间,指尖翻飞,红玛瑙似的椒穗落满筐。脸上的笑意,比枝头的花椒还要艳。
这里是平顺县花椒的核心种植区,一颗小花椒,正串起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咱迴源头村,藏在太行山深处。”村民王书平手里捏着椒穗,话里满是自豪。作为土生土长的迴源头村人,他种植花椒已有二十余年,亲眼见证这片“石头山”变成“致富山”,心里比谁都清楚这份不易。
平顺大红袍花椒因麻味纯正、香气浓郁、色泽红艳,素有“十里香”“椒中瑰宝”的美誉。这里不仅是“中国大红袍花椒之乡”,还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其栽培历史可追溯至唐代,至今已有约1400年。元明时期,平顺花椒更被列为朝廷贡品,历史悠久、品质卓越。
可就在前些年,却因零散种植、技术落后、销路狭窄,长期陷入“好椒难卖好价”的困境。
“以前靠老经验种,施肥防虫全凭感觉,一亩地最多收百来斤干椒,价格一起伏,一年辛苦可能就白费了。”迴源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民胜回忆。
转机,藏在这些年的变化里。平顺县守着生态优先的底,将南河沟作为花椒产业增收“试验田”,邀请省、市农业专家深入田间开展技术培训,推广“大红袍”“小红袍”等优良品种,普及有机肥替代化肥、物理防虫、科学修剪等绿色种植技术。如今,南河沟的花椒不仅品质更优,产量也大幅提高,“南河沟花椒”已成为优质平顺花椒的代名词。
“以前卖椒,总被中间商压价,现在村里有公司,保底收购,还统一加工、统一销售,价格稳定,我们心里踏实多了!”村民王秀兰揣着刚到手的花椒款,笑得合不拢嘴。
这话,说出了不少椒农的心声。
以前的花椒产业,可以说是“小、散、弱”。晒花椒靠天,阴雨天一淋就发霉。加工没设备,品牌没名气,想壮大难。
为了破局,阳高乡以南庄村为试点,建设标准化加工厂房200余平方米,引进烘干、筛选、去柄等机械设备,实现从采摘到包装的全流程机械化作业。
“以前看天吃饭,现在日加工鲜椒8000公斤!”平顺悠然南山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李文彬说。
通过标准化加工,花椒质量显著地提升,产品不仅畅销河北、内蒙古等传统市场,还借助电商渠道进入广东、浙江等南方省份。
订单纷至沓来,品牌也得跟上。
统一包装、注册商标,短视频里讲花椒故事,直播间里卖新鲜花椒。去年一年,公司线上销售额突破50万元。“南庄村花椒”的名气,越来越响。
如今的阳高乡,花椒种了1.1万多亩,一年能产100万斤,产业发展跑上了“快车道”。
平顺县做大做强花椒产业的算盘,打得更长远。
《平顺县花椒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出台,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到位,涉农项目往花椒产区倾斜,“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推广开来,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生产标准、统一物资供应、统一品牌销售。
椒农们抱团发展,底气更足了。科技也来帮忙。
平顺县联合山西省农科院,积极引进好品种、绿色防控等新技术,建起5个高标准示范园区,每年培训椒农3000多人次。
花椒地里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光卖花椒还不够,深加工得跟上,花椒油、花椒粉、花椒芽菜辣酱,新产品不断出现。包装印上“平顺大红袍”“太行山水”,文化味一足,附加值也涨了。
“花椒+旅游”的路子,也越走越宽。连续多年举办“平顺花椒节”,乡村旅游线路串起一片片椒林,各地游客来摘花椒、吃花椒宴、品椒乡文化,热闹得很。
搭乘电商快车,“平顺大红袍花椒”线上线下销售两旺。政府积极搭建电商销售平台,开展直播带货活动,培育本土网红,让藏在太行深处的优质花椒走出大山、销往全国。2023年,全县花椒线上销售额破千万元,比上年涨了40%。
现在的平顺,11个乡镇都种花椒,总面积达8.44万亩。一年产椒400多万斤,占全省花椒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年综合产值超2亿元,3.5万农户靠着花椒增收。
这颗红花椒,成了平顺最亮眼的富民支柱产业。乡村面貌焕新颜,村民的日子像枝头的花椒一样,红红火火。
未来,平顺还会深耕花椒产业,探索创新发展模式,让这缕“太行椒香”,飘得更远。
(来源:长治日报)
[编辑:赵孝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