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涵 通讯员马芸
初夏的洪井镇长畛背村,山峦叠翠,花香四溢。在康福意蜂养殖基地,蜂箱整齐排列如方阵,成千上万只蜜蜂振动着透明翅膀穿梭于花海与蜂箱之间,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甜蜜图景”。
头戴防护帽的蜂农赵海江掀开蜂箱,洋槐蜜晶莹剔透,浓郁的花香裹着蜜香扑面而来。“自家产的洋槐蜜,口感清新淡雅,香气自然纯正,不掺任何杂质。”康福意蜂养殖基地负责人赵海江说,“为确保蜂蜜纯净天然,我们基地严格遵循不喂糖、不施药、不掺假。每批次蜂蜜经专业检测机构化验,确保农药残留、微生物指标等符合国家标准。”
生态优势孕育特色产业。长畛背村地处洪井镇生态腹地,境内山峦叠翠,蜜源植物丰富,春有洋槐、山花次第绽放,夏有荆条、党参等,蜜源植物遍野生长,为康福意蜂养殖提供了天然“蜜库”。
“第一次摇蜜时,金黄的蜂蜜流出来,心里比蜜还甜。”回忆起创业初期,赵海江眼角带笑。他引进的意大利蜜蜂产蜜量远高于我国本土蜜蜂,而且性情温顺,适合规模化养殖。
随着意大利蜜蜂的“落户”,让长畛背村的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相较于传统种植业,康福意蜂养殖具有投资小、见效快、收益稳的特点。如今,基地养殖规模扩大至150群,年产蜂蜜7000余斤,年产值达40余万元,成为村民家门口的“甜蜜银行”。
“以前卖蜜靠肩挑背扛,走街串巷叫卖,现在坐在家里就能接单。”赵海江掏出手机,展示电商平台上的订单记录。为破解深山蜜源“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基地探索出“线上+线下”融合销售模式:线下与县城超市、特产店合作设立专柜,线上依托抖音、微信小程序等平台开展直播带货。去年槐花蜜采收季,一场直播吸引上千人观看,当场售出蜂蜜1200斤。
暮色四合,蜂箱前的赵海江脱下防护服,额头挂满细密的汗珠。谈及未来发展,赵海江满怀憧憬,延伸蜂蜜产业发展,除了原蜜销售,开发蜂巢蜜、蜂蜜礼盒等深加工产品,并与周边景区合作推出“蜜蜂科普游”等系列亲子游活动,游客可以参观蜂场、体验摇蜜、亲手制作蜂蜜手工皂。从单一养殖蜜蜂向“生产+体验+销售”综合业态升级,激活乡村发展新活力。
远处,这群沉浸在花海里的小小昆虫,正用翅膀振动出乡村振兴的美妙音符,在青山绿水间铺就一条长畛背村的“甜蜜之路”。
(来源:长治日报)
[编辑:赵孝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