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曹子帅 通讯员段婷婷
立夏时节,潞城区成家川街道神泉村育苗大棚内洋溢着蓬勃的生机。一株株壮硕的旱地西红柿秧苗在育苗盘整齐排列,秧苗茎秆粗壮、根系发达,叶片上挂着晶莹露珠,在阳光下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这批秧苗是4月初播种的,现在正是‘娇贵’的时候。我每天都紧盯着温度、湿度及通风时间,一刻也马虎不得。”作为村合作社的“资深育秧人”,王枝林见证了神泉村旱地西红柿从试种到规模化发展全过程,育苗盘里的秧苗在他的精心呵护下茁壮成长。
“今年我们共种植了6个品种,谷雨1号我们种了好多年,它的特点就是产量高、抗病能力强。现在进入连苗期,再有10天到半个月时间就要移栽到大田里。”王枝林说。
从穴盘里的嫩芽到未来的千亩良田,小小的西红柿秧苗成为撬动乡村产业升级的支点。近年来,神泉村这个曾以传统种植为主的丘陵山村,通过“标准化育苗+科技赋能”深度融合,将旱地西红柿产业从“靠天吃饭”的粗放模式推向全链条升级,让一株株秧苗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绿色杠杆”。
神泉村支委委员秦永斌蹲在苗床前,轻轻拨开一株秧苗的根系介绍:“今年采用新的育苗技术,并选用优质种子和基质土,秧苗抗病能力更强、更耐旱,长势特别好,亩产预计能突破1.8万斤。现在用穴盘育苗,一穴一苗,出苗率稳定在95%以上。”
与传统育苗不同,神泉村采用“基质+穴盘+智能化”育苗模式,育苗基质采用草炭土、珍珠岩和微生物菌剂按比例混合,不仅保水透气,还能抑制土传病害。穴盘育苗则让每株幼苗都有独立“房间”,根须如蛛网般密布在基质里,避免根系缠绕争夺养分。
“这两年我们掌握了一些育苗经验和技术,能够保证秧苗的品质统一、种植标准化。现在大棚育苗250万株,可以种植1000余亩。第二期计划育苗200万株,可以种植800余亩地,可带动周边7个村1500亩土地标准化种植,农户亩均增收超4000元。”秦永斌说。
从“一株苗”到“一条链”,从“卖产品”到“卖品牌”。作为山西省旱地西红柿产业示范村,神泉村通过“集中育苗+科技赋能+全产业链延伸”的创新模式,正将传统种植产业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力引擎。
这些“喝”着益生菌营养液、“住”着智能控温大棚的秧苗,即将在5月底移栽到大田,向着“育苗标准化、种植科学化、销售品牌化”的目标稳步迈进。
(来源:长治日报)
[编辑:赵孝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