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程老师在课堂上和学生互动。(图由受访者提供)
本报记者马嫣婕
“于老师,我考上同济大学啦!特意来跟您报喜!”前不久,长治市实验学校教师于程的办公室里,传来学生王佳彬激动的声音。这份跨越时光的喜讯,正是于程以青春坚守讲台、用爱育人的美好回响。
今年34岁的于程,毕业于山西大同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任长治市实验学校二年级(11)班班主任并承担语文教学工作。提及为何选择教师这份职业,于程的眼神里满是温情:“我的母亲就是一名老师,小时候总看她批改作业到深夜,也总见她收到学生寄来的贺卡,那种传递温暖的感觉,从小就刻在了我心里。”2013年,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憧憬,于程踏上讲台,从此便以真心为笔、以责任为墨,在三尺讲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教育故事。
对小学老师来说,一年级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于程对此深有体会。刚接手一年级时,她面对的是一群刚从幼儿园过渡来的学生。有的上课坐不住,不到十分钟就想离开座位;有的不会整理书包,课本、文具散落一桌;还有的没养成规律作息,上课时常打哈欠、走神。“这些问题看似琐碎,却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状态和习惯养成。”于程没有急于批评,而是用耐心一点点引导。
为了帮学生养成坐姿习惯,她设计了“坐姿小标兵”评比,每天上课前先示范正确坐姿,再观察每个学生的表现,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学生;针对整理书包的难题,她会手把手教学生按学科分类摆放课本;遇到作息不规律的学生,她会私下和家长沟通,建议共同制定睡前阅读、早睡早起的计划。同时,她还精心设置“送你一朵小红花”“成长积分”等奖励机制,学生只要课堂发言积极、遵守纪律,就能收获小红花或积分,攒够还能兑换小奖品。
在于程的坚持下,班里的学生不仅能遵守课堂纪律,还学会了自主管理物品,连家长都忍不住称赞:“孩子回家后主动整理书包,还会提醒我们按时睡觉,变化太大了。”
看着学生从一年级的“小不点”长成六年级的“小大人”,是于程最有成就感的事。她还记得学生王佳彬,曾是班上“最让人头疼”的孩子。由于父母工作繁忙,疏于陪伴,王佳彬不仅缺乏安全感,还养成了调皮捣蛋、不服管束的性格。了解孩子的情况后,于程并没有放弃,反而给予了他更多关注。课堂上,她会特意找王佳彬回答问题,哪怕他只说对一半,也会大力表扬;课后,她会主动和王佳彬谈心,听他分享生活里的小事,还经常和他的父母沟通,建议他们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
“当时就觉得这孩子本质挺好,只是缺爱、缺引导。”于程回忆道。在她的持续鼓励和耐心教导下,王佳彬渐渐变了,上课不再打闹,开始认真听讲,遇到难题也会主动请教老师和同学。到了四五年级,王佳彬的成绩一路攀升,稳居班级前列。今年,这个曾经调皮的小男孩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同济大学,成为许多同学的榜样。“要是没有于老师当年的耐心教导,我可能走不到今天。”王佳彬的这句话,是对于程教育工作最好的认可。
作为一名班主任,于程把班里的每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呵护,但作为一位母亲,她对自己4岁的女儿却难免有愧疚。最让于程难忘的是孩子2岁半时的一次发烧,那天,她正在学校上课,突然接到母亲打来的电话,说孩子体温飙升到39度,哭闹着要妈妈。电话挂断,于程的眼泪瞬间就掉了下来,可看着教室里几十双期待的眼睛,她还是强忍着牵挂,继续完成教学任务。直到放学铃声响起,她才匆匆赶回家。“当时心里特别难受,觉得对不起孩子,但班里的学生更需要我,我不能丢下他们。”谈及此事,于程的声音有些哽咽,却依旧坚定。
12年时光,从初登讲台的青涩青年,到如今独当一面的班主任,于程用青春的汗水浇灌着教育的沃土,用真心守护着学生的成长。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备课、上课、谈心、家访中,把青春的光芒洒在三尺讲台上,把温暖的种子种进每个学生的心里。
(来源:上党晚报)
[编辑:宋卓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