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原庞博
“没想到小小的军号背后藏着这么沉重的历史,让我懂了‘国无防不立’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安全感。”日前,长治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报告厅内,大二学生张思瑶攥着笔记本,在听完《永不消逝的军号》后,眼眶仍有些泛红。
当天,全民国防教育巡回宣讲活动长治专场先后走进长治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上党区人民文化馆,5位宣讲员以红色故事为引、国防知识为基,用一个个有温度、有力量的红色故事,为现场800余名师生代表、基层干部群众点亮了国防教育的明灯。
“那不是普通的窑洞,那是我们先辈用生命守护的堡垒!”壶关县人民武装部上校政治委员周春峰的声音清晰而有力,将听众带到了壶关县常行窑洞保卫战的现场。台下,老师和同学们凝神静听,时空仿佛在话语间穿梭,革命先辈的英勇无畏深深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
运城市永济市蒲州镇到村工作大学生孟佳乐以《一座碉堡的诉说: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通过时空对比还原侵华日军碉堡的历史记忆;晋城市陵川县委党校教研室主任范茜带来《永不消逝的军号》,再现1700余名陵川号兵奔赴战场的热血岁月;运城市夏县泗交镇李欣结合自身从退役军人到基层干部的成长历程,以《星星之火汇成燎原之势》阐释新时代“大国防观”;临汾市翼城县融媒体中心记者王瑞娜则讲述烈士续延德血洒疆场、72年后“回家”的故事,诠释英雄“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气概。
宣讲员们的讲述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现场掌声阵阵。“我以前觉得国防离我们很遥远。”长治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刘云豪在听完宣讲后深有感触,“我要努力学好专业知识,锻炼过硬本领,把爱国之心转化为爱国之行,既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也做国防教育的播种人,为筑牢全民国防思想根基,贡献自己一份微薄而坚定的力量。”
当天下午,宣讲团走进上党区人民文化馆,能容纳300余人的报告厅座无虚席,其中不仅有区直各单位干部、乡镇工作人员,还有带着笔记本、神情专注的中小学生代表,共同开启国防教育学习之旅。
来自上党区西火镇到村工作大学生赵镕,特意提前半小时到达现场。“在西火镇,抗战时期有很多村民参与支前。”赵镕边听边拍照记录,笔记本上写满了标注。“在基层工作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维护乡村稳定,这些都是筑牢国家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位年轻的大学生村官表示,要将今天所学到的国防知识带回去,结合西火镇的实际情况,在村民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让国防意识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同样牢牢扎根。”
从学生眼中闪烁的泪光到乡镇干部认真记录的身影,从“一座碉堡的诉说”到“烈士回家的感动”,这场宣讲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长治是太行精神的诞生地,红色基因早已融入城市血脉。”市委讲师团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宣讲让更多人从红色故事中汲取力量,把国防意识转化为行动自觉,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的浓厚氛围。
宣讲结束后,不少听众仍驻足交流,拿着笔记本相互请教,分享感悟。从校园到基层,从青年学子到一线干部,在这片曾经浴血奋战的红色土地上,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回应着时代的召唤,国防意识正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来源:上党晚报)
[编辑:赵孝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