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贾志敏 通讯员罗小锐 邢丽娜
华北水塔,上党明珠。长治,这座位于黄河、海河两大流域交汇处的城市,凭借“一湖两河三泉”的丰沛水系,在辽阔的华北大地上,铺展出一幅水韵悠长的生态画卷。然而,如何守护这脉清流、实现永续发展,这一时代课题正考验着一座城市的智慧与远见。
河湖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城市兴。我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刻把握水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的辩证关系,将治水工作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全局统筹部署。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通过多次专题会议研究讨论,明确提出打造浊漳河、沁河“生态走廊”的战略规划,构建起“市委统筹、政府主抓、生态环境部门牵头、多部门协同”的工作格局。市生态环境局、水利局、住建局等部门聚焦浊漳河、沁河全流域综合治理,创新实践“控源截污、生态修复、智慧监管”三位一体的治理方略,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系统治理 破解治水难题
治水之要,在于控源;控源之基,在于系统。我市深刻认识到,河湖污染之表象在水,其根源在岸。为此,全市聚焦生活与生产两大核心领域,细化治理措施,着力构建“源头管控、过程净化、循环利用”的立体治理新格局。
生活污水经处理厂达标排放,并不意味着治理工作的终结。在北寨人工湿地,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错落有致,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市生态环境局潞州分局水生态环境科郭汉宇介绍:“这片看似自然的湿地,实则是一套科学设计的生态净化系统。每天可对12万吨中水进行‘二次净化’,处理后的水质主要指标可达地表水Ⅲ类标准。”目前,全市已建成10座此类人工湿地,在建6座,全部投运后日净化能力将达56.74万吨,显著提升流域水环境容量。
在工业治理领域,天脊集团的“废水近零排放”工程树立了行业标杆。企业通过超滤、反渗透、蒸发结晶等先进工艺组合,实现了工业废水的深度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天脊集团总经理助理王刚表示:“我们不仅从废水中提取出工业级的氯化钠等副产品,最终出水还可作为高品质循环水回用,真正实现了‘废水变资源’的闭环模式。”
在夯实生活、工业两大源头治理的基础上,我市更将治理范围拓展至饮用水水源保护、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多个关键领域,系统构建起覆盖源头、过程和流域的全域治水体系,推动水环境治理从单点突破迈向整体提升。
科技赋能 提升治理效能
在水环境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科技已成为核心驱动力。我市坚持以科技赋能水环境监管,全面推动治理模式从传统“经验防控”向现代“精准防控”的战略转型。
为实现这一转型,市生态环境局系统搭建了“污染源-入河排污口-国考断面”一体化智慧监控平台。在市生态环境监控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各类水质数据正实时跳动、动态更新。该平台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如同为全市水环境装上了“智慧大脑”,不仅打通了市县两级之间的数据壁垒,更构建起“数据共享、联合研判、现场督导”的高效协同机制。
在平台基础上,治理的精准性通过溯源创新得到实质性提升。全市生态环境系统通过在重点工矿企业集中的河流下游,布局7套水质荧光指纹溯源站、172路视频监控和115套微站,并配套建成157家重点排污企业的水质指纹数据库。
过去,排查人员需沿河逐段徒步勘察,往往耗时数日。而如今,监测系统可自动触发预警。这套系统,还为每家企业赋予了独特的“水质身份证”。通过“指纹比对”,以往难以追踪的间歇性、隐蔽性排污问题,如今得以快速锁定源头,标志着我市水环境治理实现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警、精准追溯的根本转变。
机制创新 筑牢治理根基
我市以机制创新强化治理根基,通过优化监测体系和严格源头管控,实现治理能力的整体跃升。
在环境监测体系优化上,我市打破县域行政壁垒,全面整合12个县(区)原有环境监测设备、技术人员与数据资源,2024年正式组建长治市县域生态环境监测站。通过统一技术标准、共享检测平台、开展常态化技能培训,监测数据精准度显著提升,切实推动环境监测能力向“专业化、精准化、现代化”加速升级。
在源头管控与机制建设中,我市坚持“底数清、责任明”原则。一方面,率先启动入河排污口“拉网式”排查,委托资质第三方环保机构,采用无人机航拍、水下机器人探测、人工徒步勘察相结合的方式,对沁河、浊漳河两大流域干支流全覆盖排查,建立“一口一档”台账,明确排污类型、责任主体及整改要求,实现排污口从“无序排放”到“精准管控”转变。另一方面,探索建立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将辛安泉等重要水源地纳入补偿范围,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原则制定差异化标准。截至目前,已向受偿县区累计下达补偿资金6600多万元,有效激发了基层参与保护的主动性,推动形成良性循环。
久久为功,终见成效。不久前,财政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公布的2025年中央财政支持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项目竞争性评审结果显示,我市凭借良好的治理基础成功入选,成为山西省唯一入选城市,也是全国唯一入选的北方地级市。
对标项目要求,我市设定生物多样性明显提升等24项可量化、可考核的绩效目标,清晰绘就了美丽河湖建设愿景。
为确保目标落地,我市同步构建全流程政策保障体系,在部门联动、资金管理、项目运维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避免“重建轻管”问题,确保每一笔资金都用在刀刃上。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史跃宏表示:“将锚定‘水环境优良、水资源再生、水生态复苏’战略目标,按照‘源、河、湖’系统治理、‘点、线、面’统筹谋划的思路,率先实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人水和谐’的美丽河湖建设目标,为全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提供绿色动能。”
(来源:长治日报)
[编辑:赵孝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