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贾志敏
10月19日,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滨湖文旅服务中心的光伏车棚上,智能显示屏上的发电数字便开始悄然跃动,记录着光能向绿色动能的转化。与此同时,30公里外的上党区荫城镇李坊村,依托屋顶光伏电力驱动的垃圾热解气化装置正平稳运行,其产生的余热化为汩汩热水,输送到周边村庄与企业供人们日常使用。
这两处看似寻常的景象,实则是我市在“双碳”目标时代背景下,主动破局,在生活场景方面系统性、前瞻性布局近零碳试点项目建设的具体实践。两年来,全市4个省级试点项目分别在公共建筑、农村社区、县区、公共机构等领域协同推进,如同四颗充满生机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多维度场景应用
树立公共建筑节能标杆
“双碳”战略的宏伟蓝图,终究要落在实践的精细工笔上。
走进滨湖文旅服务中心,低碳理念与建筑美学相互融合,科技与自然和谐共生。
沿着湖边步道,36张造型现代的光伏座椅错落摆放。市民李女士正在用座椅给手机充电,她开心地说:“太方便了!既能充电,还能放轻音乐。”这些座椅,每张都配备两块太阳能光伏面板,内置高性能锂电池,集成了多种充电接口、无线充电模块、智能感应照明功能。它们不仅成为景区公共设施,还在细微处传递低碳生活理念。
在城市阳台旁,微风发电试验项目与高效空气能热水系统有序推进。一台2千瓦垂直轴风力发电机组正在测试,年发电量最高可达2600千瓦时。空气能系统凭借“一份电能搬运多份热量”的优势,为滨湖国际大酒店的热源提供了更多选择。
不远处的智能车棚更引人注目,它集光伏发电、储能、充电功能于一体,配备96个智能充电插座,年发电量约5.4万千瓦时,完全满足该中心电动自行车、观光车的充电需求,实现能源“自产自销”与高效利用。
地下车库的照明改造也尽显“智慧”。900套智能微波感应灯替代了LED照明灯,精准实现“车来灯亮,车走灯暗”。滨湖文旅服务中心工程部副经理李鑫敏介绍,仅这一措施,就能让地下车库每月节省用电6000千瓦时,相当于节约2.4吨标准煤。
从地面到地下,从休闲设施到能源系统,滨湖文旅服务中心以科技为支撑,将节能降碳的理念贯穿到各个细节。
多元化基层探索
勾勒乡村绿色振兴新景
农村社区的近零碳之路,必须与产业振兴、农民增收紧密结合。
在我市农村社区近零碳排放试点项目建设中,山西易通环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上党区荫城镇中村、李坊村、王坊村、河南村四个村为实施范围,构建起农村低碳发展新模式。
走进中村,30%农户屋顶安装了太阳能光伏板,并成功并网。“以前烧水用液化气,现在我们用自家发的电,每月不仅不用出电费,还能卖1300多元呢。”村民郭小伟笑着说。“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模式,既满足了农户用电需求,又为他们开辟了稳定的增收渠道。中村目前还在建设“光-储-充-用”模式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满足过往车辆及周边新能源车充电需求。
中村旁的李坊村,今年5月,日处理30吨垃圾的热解气化焚烧炉投入试运行,彻底改变了荫城、南宋、西池3个乡镇的垃圾处理方式。“垃圾就近资源化利用处理,高温加热后的水供周边四个村和企业的澡堂使用,废渣还可以用来制砖、铺路,真是变废为宝!”垃圾站工作人员郭俊林感慨。而且,垃圾站屋顶也铺满了太阳能光伏板,在减污降碳的同时还增加了绿电,实现了废弃资源与空间资源的双重高效利用。
种养循环体系也已初见成效。200亩有机种植示范区内,土鸡在地里悠闲地啄食,其产生鸡粪成为农作物肥料。该项目部经理宋晓亮介绍:“这种‘鸡-肥-粮-蛋’的绿色循环模式,既降低了成本,又提升了产品价值。”据智碳星能源控制系统统计,截至目前,四个村通过分布式光伏、垃圾资源化、种养循环、集中供暖等举措,累计减碳18829.4吨。
这一项目的落地实施,不仅为我市农村社区探索出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的新路径,更有力推动农村能源结构向“光伏+农业+生活”深度融合的绿色模式加速转型。
多领域协同发力
共绘绿色低碳发展蓝图
区域降碳则需跳出“单点发力”的局限,既立足本地资源禀赋找路径,又着眼全域协同谋布局。
在沁源县,近零碳排放示范项目从生产、生态、生活三大系统入手协同推进,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绿色发展体系。
生产领域坚持“破立并举”。一手“破”,即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清洁化改造,完成7处智能化矿井建设,通洲179万吨、祥源101万吨现代煤化工产业链项目顺利投产。一手“立”,即培育新能源产业,太岳山250MW风电、广瑞新能源50MW风电等项目建成投运,为能源结构转型注入新动能。
生态领域强化“自然赋能”。通过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增加公园绿地、大规模造林种草等举措,完成红星塔片区海绵型道路广场等项目,新建节点公园19个、沁河公园36万平方米,实施省级造林绿化3.7万亩、种草1000亩。这些措施持续提升了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筑牢了生态安全屏障。
生活领域注重“软硬兼施”。“硬”的是基础设施,积极推广新能源公共交通,更新新能源公交车32辆、出租车85辆,投放共享单车1200辆,建成充电站11座;完成污水处理厂扩容改造,新建垃圾中转站3个……“软”的是行为引导与公共服务,通过便捷的设施潜移默化地培育绿色生活方式。
从公共建筑的精细管理,到农村社区的循环发展;从工业生产的绿色转型,到日常生活的低碳引导,我市近零碳试点建设正以点带面,汇聚成推动全域绿色低碳转型的强大力量。我市将继续保持战略定力,持续探索创新,不断巩固和拓展试点建设成果,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来源:长治日报)
[编辑:赵孝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