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刘婷婷 通讯员李宁
清晨7时30分,平顺县劳模西路的早高峰渐起。执勤交警何柳雲的白手套在空中划出利落弧线,她快步走到一位未戴头盔的电动自行车骑行者身旁,声音温和却坚定:“请您把头盔戴好,这样既安全又文明。”骑行者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立刻停下车戴好头盔。
阳光下,新施划的白色斑马线在柏油路面上格外醒目,两侧的电动自行车整齐排列在黄线内,与不远处“礼让行人”的蓝色标识牌相映成辉。
这寻常的一幕,正是平顺县开展文明出行专项行动的一个缩影。
“道路通,城市活;交通顺,民心暖。”文明交通不仅是城市管理的“脸面”,更是民生幸福的“底色”。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平顺县委、县政府摒弃“一阵风”式整治,紧盯“治乱、惠民、长效”三个关键,让文明交通从“阶段性攻坚”变为“日常性风景”,在细微处雕琢宜居宜业的小城新貌。
“以前一到放学时间,实验小学门口堵得让人着急。”提起之前的交通乱象,接送孩子上下学的家长感触颇深。“电动自行车挤在机动车道,小商贩占道经营,想挪一步都难。”这曾是平顺县多个重点路段的“通病”,因地处学区、商圈交汇,一度成了群众投诉的“重灾区”。
变化,从群众感受最直接的“痛点”开始;改变,始于“零容忍”的治乱决心。
“以前商户习惯把货物摆到店外,车主图方便直接把车停在路边,我们一遍遍劝、一次次清。”平顺县城市管理执法队队长张明辉说,最初整治时,有的商户抵触,有的车主抱怨,但执法人员坚持“宣传在前、教育跟上、规范兜底”,先上门讲法规,再帮着挪货物,最后划好经营线、停车区。
如今,曾经拥挤的道路变得通畅,商户们把商品摆放在指定区域,机动车按指示标识有序通行。“以前接孩子跟打仗似的,现在有交警和值班老师盯着,车辆有序停放,家长省心多了。”居民刘女士笑着说。
解决“出行难”,就得下“绣花”功夫。针对校园周边堵、商圈停车难问题,县住建、交警等部门联动协作,科学规划停车区域和时段,并在主要路段施划非机动车停车位。更贴心的是,县城主干道的斑马线重新施划,标识标牌进行更新,全县的交通秩序有了很大改变。
文明交通的塑造,不仅要“严管”,更在于“共治”。现在平顺县街头,除了交警,还有戴着“文明劝导”红袖章的党员志愿者、社区网格员……这支“专业执法+社会力量”的队伍,让文明劝导更有温度。同时,各类媒体平台持续开展通俗易懂的警示教育和普法宣传,不断提升着群众守法意识和文明素养。
夕阳西下,劳模西路的路灯渐次亮起。何柳雲结束了一天的执勤,看着有序通行的车辆、结伴散步的市民,脸上露出了笑容。
从拥堵到畅通,从杂乱到整洁,从“要我文明”到“我要文明”,平顺县将文明交通的品质提升融入城市发展的肌理。一幅更安全、更有序、更文明的宜居宜业新画卷,在持之以恒的整治中,正在每个人脚下慢慢铺展开。
(来源:长治日报)
[编辑:赵孝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