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业务热线:0355—2024581 免费发布信息QQ:646177518
 
首页 长治新闻 县区新闻 山西新闻  
 
 
 
首页 > 新闻 > 今日关注

赓续红色血脉 同谱合作新篇

——京长对口合作推动武乡文旅深度融合

记者 潘银丽

向“八路军总部制药厂卫生员”提问,抗战时期如何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为前方战场做好医疗保障;向“记账员”提问,为何冀南银行被称为“马背银行”“挎包银行”……日前,武乡县八路军文化数字体验馆内,几名前来参观的学生站在“太行数字长卷”展板前,轻触眼前屏幕,便化身数字人“走进”历史长卷,开启与革命先辈的互动对话。

“体验馆通过创新技术手段、丰富展陈内容、升级交互方式,让红色文化实现数据化、可视化,让参观者能在身临其境的交互中触摸革命脉搏、赓续精神血脉。”体验馆负责人介绍,时代感与科技感满满的设计,吸引着省内外一批又一批研学团队来武乡沉浸式感受红色文化带来的别样触动。

这得益于京长对口合作的深入开展。

红色是武乡的底色。作为抗战时期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等长期驻扎地,武乡县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被誉为“没有围墙的抗战历史博物馆”。京长对口合作开展以来,武乡县和北京西城区建立健全联络机构,完善对接机制,深入沟通交流,立足丰富的红色资源,将传承弘扬红色文化作为两地合作的重点内容。

数字赋能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是两地达成的共识。

“八路军文化数字体验馆由新华网山西分公司与武乡县联合打造,通过最前沿的数字化技术手段,打造了17个特点各异的数字化展项,汇聚超3000万字的八路军权威文史资料。”武乡县文旅局负责人介绍,开馆半年来,共有2.4万余名游客前来参观、研学,大大带动了武乡红色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

京长对口合作以来,两地从基础设施改造、平台搭建、深化培训等方面持续发力,共谋推动武乡县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今年4月,北京举办“红色文化对话会”首场活动,武乡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作为对话单位代表受邀参加。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馆长石永兵感触颇深:“这次北京之行为我们挖掘红色文化内涵,丰富红色教育方式,推进产品服务创新,促进红色旅游发展提供了新理念、新路径,非常有意义。”

走出武乡,来到北京。京长对口合作以来,两地以红色文化为媒,交流合作愈发紧密。“上太行去武乡”革命老区武乡走进北京推介会,启动八路军文化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三新”组织“五进”活动,更好弘扬太行精神;举办“红色武乡走进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线)”文旅推介会,在北京永久设立武乡文旅产品展柜,促进两地文旅交流与碰撞;北京第23届什刹海文化节,武乡带来顶灯、鼓书等非遗节目,并现场赠送“上太行去武乡”一卡通旅游卡,让更多人了解武乡的非遗文化,让更多人走进武乡;举办“京武杯”民间红色足球交流友谊赛,进一步增强革命老区活力与知名度……一系列活动,让武乡的红色文化有了更多走出去的展现窗口,同时也带动更多人走进红色武乡,看红色故事,品红色文化,感受红色武乡的发展新貌。

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高校师生走进武乡,开启探索红色文化的研学实践之旅;北京的书法家前来武乡参加“太行精神永放光芒”书法笔会,两地书法家以笔会友,书锦绣太行,搭建京长对口合作文化桥梁;来自北京的1000余名党政干部先后到武乡太行干部学院学习培训……

借势对口合作东风,武乡县用好、用活红色旅游资源,取得诸多成效:实施“红色文化软实力工程”,依托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和平台优势,培训人数达12万余人次;打造“红色+研学+民俗”“红色+历史+乡村”“红色+绿色+体育”“红色+文创”等精品文旅发展模式,丰富红色旅游产品供给;红色沉浸式实景体验剧《太行山上》免费向全国大中小学生开放,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课堂;不断丰富“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要素,规划红色旅游线路,设计一日游、半日游旅游产品,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

京长对口合作,让两地红色文化交流更频繁。未来,两地将以红色文化搭桥,携手推动合作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拓展,共同续写对口合作的发展新篇章。

(来源:长治日报

[编辑:赵孝蕾] 

 
相关新闻:
频道推荐
  1. 我市出台“太行青年人才创业计划”
  2. 我市全产业链发力打造“特”“优”农业新标杆
  3. 赓续红色血脉 同谱合作新篇
  4. 每个转弯都是绝美风景
专题
  • 潞安化工集团
  • 培育读书风尚 建设文化强国——聚
  •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 聚焦2025长治两会
  • 焕彩新生活
  • 2025新春走基层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长治日报社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登记证:晋新网 14103011号 晋ICP备10005172号 晋公网安备140402020000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