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张瀚予
清晨6时,城市刚刚苏醒,外卖骑手李强已经开始一天的奔波。他的保温箱里装着热腾腾的早餐,手机里存着一张特殊的“温情地图”——上面清晰标注着全市274个“暖新驿站”的位置。“以前等单时只能在路边啃干粮,现在随时能找到歇脚的地方。”李强的话语中透着欣喜。
随着新业态经济的快速发展,快递员、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成为城市运转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日夜穿梭于大街小巷,用车轮和脚步连接起千家万户,却长期面临“吃饭难、喝水难、休息难”等现实问题。如何让他们在奔波中感受温暖、在服务中获得归属感、在参与中实现价值?市委社会工作部以“暖新纾困”行动给出有力回答,用贴心服务为新就业群体撑起一片晴空。
走进位于市体育公园的“长治驿站”,扑面而来的是家的温馨。几位快递员围坐在餐桌旁用餐,身后的储物柜整齐摆放着他们的头盔和工装;角落的沙发上,一位网约车司机正闭目养神。这个1800平方米的旗舰驿站24小时开放,配备充电插座、急救箱、微波炉等设施,日均服务超万人次,被骑手们亲切称为“路上家”。这样的场景源于我市构建的全域服务网络:23个大货车司机之家扎根物流园区,16个网约车司机之家提供专属停车位,274个“暖新驿站”星罗棋布于社区、商圈、物流枢纽,形成便捷高效的“15分钟服务圈”。“现在送货到陌生区域,只要看到驿站标志心里就特别踏实。”顺丰快递员赵师傅说。而在黎城驿站,每周四的“夏送清凉”活动备足绿豆汤和防暑药品;沁县的心理咨询室里,专业团队正为焦虑的网约车司机提供一对一疏导。关怀从“吃饱穿暖”延伸到“舒心暖胃”,从“身心安宁”拓展到“精神充电”,全方位守护着新就业群体的获得感。
温暖不仅停留在遮风避雨的驿站,更体现在工作环境的持续优化中。“送餐最头疼的就是找不到停车位,有时商户还不让进门。”美团骑手王师傅的困扰曾是行业普遍难题。针对这些痛点,我市创新推出“骑手友好”计划,打造骑手友好社区、商圈、学校、医院等场景37个,授予“爱新商户”187家。“我们不仅让骑手优先取餐,每月还提供50份半价‘暖新餐’。”城隍庙商圈“食惠联盟”商户店主刘女士介绍。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却带来了显著成效。“现在每单能节省10分钟,收入增加了,工作风险还降低了。”王师傅算的这笔“效益账”,正是政策温度转化为民生福祉的生动体现。
除了解决现实困难,我市更着眼新就业群体的长远发展,通过“暖新讲堂”搭建成长平台。长子县开设“解码女性健康智慧休养身心”讲堂,关注女性从业者身心健康;沁县举办“点亮微心愿”妇女舞蹈夜校,丰富新就业形态女性精神生活;沁源县推出“传承红色基因争做宣传‘新’兵”讲堂,发掘培养“草根宣讲员”;市人社局联合职业院校开设电商运营等实用课程,助力技能提升……“以前觉得送快递就是体力活,现在学了客户管理知识,正准备竞聘网点主管。”中通快递员小陈的成长轨迹,印证着“赋能计划”为新就业群体铺就的上升通道。
夜幕降临,“暖新驿站”的灯光温暖明亮。留言板上,五颜六色的便签写满心声:“感谢三伏天的绿豆汤”“建议增加充电桩”——每条建议都有回应。一位网约车司机在驿站留言板上写道:“这里不仅可以歇歇脚,更让我有了归属感。”这句话道出了新就业群体的共同心声。
以心暖“新”。从驿站的一盏暖灯到千万从业者的笑脸,“暖新纾困”行动以“润物无声”的细致,将“民生温度”转化为“发展厚度”。当奔波有归处、汗水被珍视、梦想可抵达,这便是城市最动人的模样,更是民生答卷上闪亮的注脚。
(来源:长治日报)
[编辑:宋卓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