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孙娇艳
“有困难,找王建超。”在上党区,他的名字是许多身处困境者的希望。
今年49岁的王建超,是三元晋永泰煤业的一名普通职工,同时也是“一家亲”公益协会党支部书记。从2008年参加公益以来,他以十七年如一日的坚守,将个人的微光善念,化作带动千人同行的公益热潮。
初心如灯
王建超与公益结缘,始于2008年一次偶然的触动。
当时,在临汾一所学校工作的朋友找到他,说起学校发起的“百元爱心基金”计划——专为四川山区的贫困学生募集资助,每人只需捐出100元,就能帮孩子添些书本和文具。
“当时也没多想,就觉得100元不算啥,就当做好事儿了。”王建超笑着说。没想到几个月之后,他收到一张来自四川的明信片。上面稚嫩的字迹写着“王建超叔叔,我现在要努力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了为祖国作贡献!——王思怡。”
这张明信片被他珍藏了16年,边缘早已磨损,却始终是他心中最珍贵的念想:“原来这100元不是‘捐了就完了’,我还真真切切得到了回音,当时有说不出的激动!”
更让他感动的是,逢年过节时,王思怡的爸爸还会特意打来电话,用带着四川口音的普通话絮叨:“谢谢您啊,思怡这次考试又进步了,还说要给您写信呢!”
“那时候就觉得心里特别暖,特别踏实。”这份真实的连接,彻底点燃了他心中的善意。“从那以后,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更多的人。”此后,便开启了他的公益之路。
坚守如磐
自2008年与公益结缘,王建超的脚步便从未停歇。
从资助贫困学子、救助患病群众,到关爱孤独症儿童、守护留守儿童与孤寡老人,十七年间,他始终循着“哪里有需要,就向哪里奔赴”的信念,把点滴善意化作日复一日的坚守,让温暖穿透困境、照亮人心。
上党区八义镇北窑沟村的裴玉辉,年幼时父母离家失联,他与奶奶相依为命。一次志愿服务中,王建超见到这个孩子心疼不已。临走时,他将几百元钱和写有电话号码的纸条塞到了裴玉辉手里:“以后有困难,就找我。”
这句承诺,王建超一守就是十几年。他像父亲般照料裴玉辉的生活,资助他完成学业,还帮他盖起了新房。如今的裴玉辉已成为一名仪器检测工,性格自信开朗,对生活充满希望,提起王建超便热泪盈眶:“是王叔叔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有他,才有今天的我。”
除了裴玉辉,王建超还长期帮扶4名贫困学生,其中一名叫小雪。从2018年9月开始,王建超每月都会按时给小雪送去300元生活费。2019年,小雪考入山西农业大学,得知这一消息的王建超非常高兴,每年都会为小雪送去3000元,资助她顺利完成学业。
星火成炬
点点微光,汇而成炬;涓滴善举,聚沙成塔。在公益这条道路上,王建超不仅自己坚持前行,更以实际行动感召越来越多的人加入。
2014年,王建超牵头成立了“一家亲”公益协会并担任会长。随着协会不断发展,会员遍布各县区,已带动上千人共同投身公益事业。
2019年5月,王建超自筹资金6万元,在上党区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创办了“一家亲”公益餐厅。这里不仅为6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餐食,也对热心公益的爱心人士开放。用餐者在饭后闲暇时,可以做志愿者,让“受助+助人”形成温暖闭环。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公益行列。75岁的五保户李双梦,从最初的用餐者转变为志愿者,累计服务已超过500天。
多年来,王建超带领这支公益队伍走遍城乡,深入社区、乡村和学校。自2014年起,他们为患病儿童筹集医疗费、为学校捐赠体育器材和教学电脑、为贫困群众购置新衣棉被……截至目前,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0余次,帮扶弱势群体超500人,募集、自筹资金及各类物资价值近70万元,他的个人志愿服务时长超过2000个小时。
凭借多年的付出,王建超先后荣获省、市“最美志愿者”,市“劳动模范”以及上党区首届“道德模范”等称号。他以实际行动证明:当个体的善念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当平凡人的微光与社会大爱交相辉映,便能书写出新时代文明实践最动人的篇章。
(来源:上党晚报)
[编辑:宋卓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