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狄媚婷
晚上7时,在上海一家科技公司工作的张强把一袋速冻饺子放进锅里,灶台上的手机支架已经调好角度。手机屏幕里,远在长治老家的一场简单寿宴刚刚开始,镜头里的奶奶正冲他招手:“强子,你离近点,让我看看你胖了没?”
这是张强在上海工作的第5年,作为程序员,他的工作节奏非常紧凑——项目上线期连轴转,加班到深夜是常态。上个月刚启动的项目进入关键阶段,近半个月来,他几乎每天都要加班到深夜十一二点,连给家人打电话的时间都没有。
“今天是奶奶78岁生日,之前我就和爸妈说回不去,他们嘴上说‘工作要紧,别耽误正事’,但我知道,他们肯定盼着我回家。”张强挠挠头,笑着说起自己的“弥补计划”,一个星期前,他特意给家里寄去一份特别的礼物——上海老字号手工鲜肉酥饼、现烤蝴蝶酥和两瓶黄酒,让父母和奶奶尝尝鲜。收到快递后,奶奶稀奇地说:“这酥饼还是肉馅的?咱可没吃过。”
张强盯着手机屏幕,看着爸妈忙着给亲戚添菜,看着堂哥家的孩子围着餐桌嬉闹,不禁想起去年为奶奶办寿宴的场景,也是热热闹闹的画面,他坐在奶奶身边,给老人剥着虾,听她讲小时候自己调皮捣蛋的趣事。当时奶奶还说,等今年过寿,要亲手给张强包他最爱吃的韭菜猪肉馅饺子。
“强子,快看你爸炖的排骨,你小时候最爱吃这个。”妈妈的声音从屏幕里传来,随即镜头一转,对准桌上满满一盘红烧排骨,油亮的酱汁裹着热气腾腾的肉,看得人直咽口水。张强拿起筷子,夹起碗里的速冻饺子咬了一口,笑着说:“妈,我这饺子也好吃,回头我学学,下次回家给您和奶奶包。”爸爸则拿着手机在屋里转了一圈,带着他“参观”满桌的家乡菜:拔丝红薯、凉拌猪头肉,还有奶奶亲手做的干黄菜,每一道菜都透着熟悉的家乡味道。
堂妹也挤到镜头前凑热闹:“哥哥,奶奶说你今年不回来了,等寒假我们去上海看你好不好?你答应过要带我去迪士尼乐园,可不能不算数。”堂妹的话逗得满屋人大笑起来,欢声笑语通过手机扬声器在张强的出租屋里回荡。看着屏幕里奶奶笑得眼角皱成了花,看着爸妈脸上欣慰的神情,张强的眼眶有些发热。他吃着碗里的饺子,看着屏幕里热闹的场景,原本冷清的出租屋,已被这跨越千里的温情填满,顿觉有了家的温度。
“其实我们团队里好多同事都这样,想家了就跟家里人视频通话。”张强说,他的同事多数是来自天南地北的年轻人,逢年过节没法回家时,大家常会在休息时互相交流“云陪伴”的心得。有人教会了父母用智能电视投屏,这样视频时能看得更清楚;有人给家里装了智能监控,就为了随时能看看独居的老人;还有人会在周末时跟家人连“麦”,一边视频聊天一边做饭,就像在同一个屋檐下。
张强说:“现代技术或许无法缩短物理空间的距离,却能让思念跨越山海。”对他这样在异乡打拼的人而言,团圆早已不再局限于同一屋檐下的相聚,而是心与心之间的同频共振。就像此刻,他在上海的出租屋里吃着速冻饺子,奶奶在长治的家中过着生日,虽然远隔千里,却能共享同一份温暖与牵挂。
(来源:上党晚报)
[编辑:宋卓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