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见习记者 牛佳锡
下午3时,阳光斜斜地洒在城隍庙的青石板路上,“潞集好礼”文创店的玻璃橱窗折射出耀眼的光晕。
店主李飞飞正手持一款精美的冰箱贴,向顾客娓娓道来:“獬豸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
“它的眼睛大大的,好可爱啊!”
……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这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小店里上演。
2016年盛夏,当同学们的毕业简历纷纷投向“北上广”时,李飞飞却背着画板回到了家乡长治,对着地图上的上党门、城隍庙出了神。此后几年,在本地公司打拼的日子里,她画过无数张设计稿,对家乡文化的理解日益深厚,自主创业的念头也愈发清晰。
“文化传承不能等,更不能停留在纸面上。”2025年初,李飞飞毅然踏上创业路。
然而,创业并非一帆风顺。家人起初并不支持:“一个女孩子,做文创能养活自己吗?”朋友也劝她慎重:“实体店成本高,竞争又激烈。”但李飞飞坚信,只要方向对,热爱可抵万难。
说干就干!她和伙伴开始四处奔波:选址、装修、设计产品……“筹备的每一天,我都在思考如何把长治文化更好地呈现出来。”李飞飞回忆。
她在市区转了好几个月,最后文创店选址在城隍庙对面——这里老字号饭馆飘着醋香,年轻人举着奶茶拍照,老城墙根下晒太阳的老人哼着上党梆子,恰是她心中文创该有的模样:踩着历史的青砖,迎着当下的烟火。
为了让产品接住这份“烟火气”,她成了最较真的“考据者”。为还原一件黎侯虎的刺绣纹样,她连续一周每天往返50公里向专业人士请教;为了还原长治方言的韵味,她反复与方言学者探讨用词和语调;选品时更较真,市面上同类文创买了三十多款,逐一拆解文化元素与实用性,直到确定每件产品都能“让游客带走故事”。
“那段时间,我们每天工作到凌晨,连做梦都在想新品。”李飞飞笑着说。今年5月,“潞集好礼”终于正式“开门”——用她的话说,“不是做生意,而是开一扇文化之窗。”
走进店内,130多种文创产品整齐摆放,山西地图冰箱贴在黑板上铺开全省脉络,脸谱冰箱贴的油彩透着戏台的热闹,“长治”二字下方,细密的箭头像引路的星光,分别指向六府塔、八泉峡、上党门等地标。
黑板边缘空白处满是她的字迹:“上党门坐北朝南,居高临下,挺拔独立。门为重檐歇山式结构,大门左侧建有钟楼,右侧建有鼓楼”“应县木塔斗拱:力学与美学的共生”……这满黑板的笔记,恰似她为文创产品写下的“文化档案”,每一笔都连着她对文化传承的执着。
有人说她“不会做生意”——坚持免费提供城市印章打卡,光印泥每月就要换几盒。游客问起某个纹样的来历,她能放下生意讲半小时。“每当看到游客带着文创产品满意地离开,说‘原来长治这么有故事’,我就觉得一切都值了。”李飞飞说。
从一件件精心设计的文创产品,到对每件工艺品背后故事的执着挖掘,再到不计成本的免费服务,从初出校园的设计新人,到独当一面的文创达人,李飞飞用九年时间证明:青春的奋进,既能扎根故土,也能点亮文化。
当被问及为何执着于这份事业,她轻抚着货架上“长治”字样的文创产品,眼里闪着光:“生于斯长于斯,设计出更好的文创产品,让更多人看见家乡的美,是我最想做的事!”
(来源:上党晚报)
[编辑:宋卓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