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孙娇艳
在壶关县店上镇明自掌村,有一位名叫王国斌的村民,每当提起他,村里的人纷纷竖起大拇指。
“其实我也没做什么,只是尽了一个丈夫和一个儿子应尽的责任。”面对采访,王国斌以这样一句话开场。他语气平淡,脸上带着憨厚的笑容,这看似简单的话语背后,却承载着十几年如一日的艰辛与坚持。
走进王国斌的农家小院,只见窗明几净,打理得井井有条,可以看出他是个干净利落的勤快人。屋内的橱柜上贴着妻子和孩子的照片,旁边摆满大大小小的药瓶。
“去年腊月老伴去世了,她也算解脱了,能把她照料到最后,我心里也没有遗憾了,现在我就只照料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母亲……”说起这十几年来的日日夜夜,这个皮肤黝黑眼神坚毅、不善言辞的壶关汉子也不免湿了眼眶。
王国斌与妻子赵连花原本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膝下育有一儿一女,生活虽平淡却也充实。2007年的一天上午,王国斌的妻子突然感觉天旋地转,晕倒在地。王国斌连忙把妻子送到医院,经医生诊断是突发脑梗。经过及时抢救,妻子生命是保住了,但医生说以后会留下后遗症。
“一开始还能自己走路,后来疼得走不了,我给她做了拐杖,拄着拐杖也能自己走路,生活还能自理,再后来就彻底下不了地,只能在床上让人照料。”王国斌说。
望着躺在床上病情日渐加重的妻子,为了尽到丈夫的责任,王国斌从未想过逃避,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想尽办法给妻子治病。面对巨额的医药费,妻子曾多次提出放弃治疗,但王国斌并不言弃:“钱花光了可以再挣,只要人还在,比什么都重要。”
从此以后,王国斌更加勤奋地种地、干农活,农闲时就带着妻子四处求医问药,几乎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
两个孩子得知母亲生病后,也经常带着东西回家看望母亲,做家务、忙农活,每年都给父母点钱贴补家用,但是这些钱对于常年看病的家庭也不过是杯水车薪。
王国斌为了给妻子攒钱治病,他省吃俭用,一年到头舍不得给自己买一身像样的衣服,衣服破了打个补丁继续穿,鞋子开胶了就粘一粘对付,皱纹在不知不觉中爬满王国斌的脸庞。
尽管如此,妻子的病也并未出现好转。但是王国斌始终坚信,只要不放弃,妻子就还有康复的希望,哪怕自己吃再多的苦,也要照料好妻子。
他每天像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白天,为了防止生褥疮和肌肉萎缩,王国斌为妻子按摩四肢,定时帮助她翻身换姿势。晚上,王国斌总要起来四、五次,给妻子更换护理垫。
为了让瘫痪在床的妻子舒服一些,不管多晚、多忙,王国斌每天都要坚持为妻子擦洗身子,然后换上干净的衣服。王国斌还自学了护理手法为妻子进行康复治疗,有空就帮妻子按摩,活动筋骨,陪着妻子聊天。
妻子瘫痪在床这么多年,卫生保持得很好,没有生过褥疮,连难闻的味道都没有。王国斌的付出与坚守让来访的亲戚朋友们深受感动,对他不离不弃、无微不至照料家人的事迹赞不绝口。
然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2018年,王国斌的母亲李小女因阿尔茨海默病加重,生活也变得无法自理。一边是瘫痪在床的妻子,一边是经常失忆的母亲,双重的重担压在了他的肩上。
面对沉重的担子,王国斌没有丝毫退缩,照样将两人的生活照料得井井有条。母亲和妻子想吃啥,他就做啥;母亲偶尔失忆,对他发脾气,他总是默默承受着,微笑着耐心安抚。“千难万难也得给老人个好脸色。”王国斌深知,照顾病人不仅要照料生活起居,更要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慰藉。
在王国斌的悉心照料下,96岁的老母亲生活无忧,妻子也在最后的日子里感受到了满满的爱意。尽管生活的重担常常让王国斌疲惫不堪,但他从未在家人面前流露过半分。他总是把最好的一面留给家人,用乐观的态度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生活的艰辛好几次让这个家庭濒临崩溃,但是王国斌拼尽全力扛起了一个家庭的重任,困境没有让他退缩,反而让他拥有了与命运抗争的勇气。
十几年来,王国斌无怨无悔、默默付出,虽然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干出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他对妻子和母亲不离不弃、真情守护的事迹感动了身边很多人。
如今王国斌已然两鬓斑白,但他初心未改。妻子去世后,他更是全身心地照料着母亲。“只要我还能动,就一定要把母亲照顾好,让她安度晚年。”王国斌说。
(来源:上党晚报)
[编辑:宋卓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