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朱海云 张廷
10月17日,潞州区马厂镇安昌村的玉米地里,一架架搭载专业吊装设备的无人机灵活穿梭。它们精准悬停在玉米秸秆上方,通过机械臂吊起近140斤的玉米,平稳转运至数百米外的农用三轮车上。“地太湿了!人踩在泥里都拔不出脚,别说农机进地了。现在无人机来回飞,玉米很快堆到路边,心里的石头总算落地了!”村民孙国宏说。
眼下正值“三秋”生产关键时期,我市各县区积极行动,迅速调配无人机等科技力量投入秋收战场,组织党员干部下沉抢收一线,抢抓降雨间歇期,千方百计减少农户损失,确保秋粮顺利采收归仓。
“今天这个距离,无人机来回一趟只需7分钟,这3亩地仅用半天时间就能完成工作。”凤凰低空经济发展(山西)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志平介绍,无人机抢收效率较传统人工方式提升数十倍,极大地压缩采收周期,尤其是可针对雨水偏多导致农田湿陷,以及丘陵山区等传统大型农机难以施展的区域,无人机以其灵活性和适应性,可破解粮食作物转运瓶颈。
“10多天来,我们的团队本着‘不落一户’的服务理念,一直坚持在田间地头开展免费惠农作业。截至目前,已先后在屯留区、襄垣县及潞州区等地完成100余亩10万余斤秋粮的转运工作。”王志平补充道,这些空中“尖兵”不仅实现了作物的快速归仓,更同步完成了产量估算与田间数据采集,为精细化农业提供了全方位的数据支持。
针对普通轮式收割机作业难题,武乡县优先调配履带式收割机,破解特殊地块收获瓶颈;对积水严重、作物倒伏的地区,组建党员突击队开展应急抢收,为秋粮安全归仓再添一层保障。
在武乡县上司乡圪针庄村,对于缺劳力的农户来说,“助农抢收队”的到来如同“及时雨”。在村民李海萍家的8亩谷地里,村干部带着帮扶队15人,挽起裤腿,帮她割谷穗、扛粮袋……“有了大伙儿的帮忙,我家的谷子两天就收完了,大家还帮我把谷子拉去烘干。现在看着这金灿灿的谷子,心里又暖又踏实。”李海萍说。
这样的场景在武乡县各村随处可见——121个单位、3000余名干部群众组成的“助农抢收队”,攻克劳力短缺难题,织起一张守护粮食安全的保障网。
为大幅提升秋收效率,我市各县区因地制宜,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出力、干部下沉、农民受益”,积极协调统筹,提供高效采收服务,让广大农民切实享受到助农惠农的民生温暖。
(来源:长治日报)
[编辑:赵孝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