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业务热线:0355—2024581 免费发布信息QQ:646177518
 
首页 长治新闻 县区新闻 山西新闻  
 
 
 
首页 > 新闻 > 长治新闻

林改一招棋盘活万山绿

——武乡县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助力乡村振兴

本报特约记者赵海鹏

八月的革命老区青山苍翠,绿色森林一眼望不到头,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

近年来,武乡县坚持“生态立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焦绿化增量、生态增效、保护增质、富民增收,不断厚植生态底色、系统化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持续提升管护实效,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精准确权 奏响林改“新乐章”

时值立秋,驱车行驶在武乡县故城镇与分水岭乡交界的大山深处,成排成行的银杏林布满山岗,绿色的叶片如同一把把小小的折扇,轻轻摇曳在枝头,给曾经的荒山秃岭增添了无尽灵动与活力。

这一喜人景象的出现,得益于返乡创业的武乡县故城镇范家凹村人李彦军。今年57岁的李彦军,2021年返乡,组建成立了武乡县宝莲山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那会儿也担心呀!所有权不清,承包权不明,经营权不顺。”李彦军说,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山林一步步从“模糊版图”变为“清晰家底”,他通过流转形式,经营着故城镇范家凹村、西良村和分水岭乡松庄村、泉之头村4个村共1.5万余亩山林,5年来已完成投资1.5亿元,累计种植银杏树10万多株,“界线划清了,树根扎稳了,进山干活更踏实了。”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在武乡县委书记、县长王书文看来,只有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才能让山林资源真正“活”起来,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途径。

为此,武乡县从林地确权入手,“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山定权”即落实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三权分置”,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基础和前提。为打好确权登记这场攻坚战,武乡县不断完善林业、自然资源部门协同机制,联合制定武乡县林权确权登记工作方案,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权不是冰冷的程序,而是暖民心的工程,这关系到大家的切身利益,每一块林地的边界、面积,我们都必须精确核实。”武乡县林业局局长李刚说。

落实所有权。武乡县积极查漏补缺,对林权权属明晰、没有林权争议的,抓紧做好相关产权证的发证工作;对存在争议的抓紧落实调处工作,调解一宗、登记一宗,使集体林地权属更清晰、所有权更明确。优化林权不动产权登记,落实由乡镇收件初审和林业主管部门联动、不动产部门审批核发制度,实行林权登记一站式服务,为林农林企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截至2025年6月,已发放林权不动产证1743本,面积约2.5万亩。

稳定承包权。武乡县以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突出问题集中专项整治行动为契机,加强与农业农村、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及各乡镇的协调联动,排查全县12个乡镇269个村“三资”产权合同签订情况。对承包经营流转合同中存在合同期超长、面积与实际不符等问题,及时纠正和完善,进一步规范当地林权流转合同的签订,保障林地经营各方的合法权益,以稳定促进林权流转市场健康发展。

放活经营权。武乡县通过“先易后难、先小后大”的模式,及时有效流转和放活林地经营权,从而实现“小山”变“大山”。同时,积极扶持和鼓励大公司、大企业参与林业发展投资,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2024年,全县林地经营流转面积约2万亩,流转金额约400万元。

规模经营 激发林地“新活力”

站在贾豁乡古台村龙王岭梅杏产业园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梅杏树郁郁葱葱。古台村党支部书记郝泽民介绍:“我们采取‘林地入股’‘林木变现’‘保底分成’‘托管分红’等多元合作方式,引导农户依法自愿流转林地经营权。”

古台村全村900多亩梅杏经济林,由龙王岭园区、王家垴园区、阳坡园区组成,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根据栽植时间、挂果情况,以每亩每年50元至300元不等的价格,全部流转回合作社统一经营,在确保林木管护到位的前提下,在林下连片种植板蓝根、党参等中药材,提高林地利用率;村民在收取林地流转费的同时,还可在合作社务工获得收入,年底还有分红收入,村民的“钱袋子”鼓了又鼓。

为促进林地流转经营,武乡县以林地可持续经营工作为抓手,统筹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承包经营、合作经营、委托经营、股份经营等模式,实现规模经营、集约发展和多方共赢。

行走在故城镇权店村良家沟山的山间,整座大山被梅杏林包裹得严严实实,条带状的梅杏林由山脚梯次延伸至山顶。权店村村民李恒开心地说:“今年梅杏的收入突破了30万元。”

“80后”小伙李恒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当过保安、送过外卖,2011年返乡创业,组建了武乡县鑫源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2015年承包了300亩良家沟山。

十年如一日。没有路,李恒从镢刨锨挖到租赁机械,修通近20公里的盘山路;没有水,他从肩挑车拉到打下深井,如今建在山顶的3个蓄水池和覆盖每个角落的灌溉管网实现了园区的精准滴灌;没有土,他从人力平板车拉运到批量工程车载入,硬是将一座“干石山”变成了“花果山”。

“除梅杏收入外,我们主要收入来源是育苗。”李恒坦言,育苗收入每年在50万元左右,除每年向村集体上缴5万元费用外,大多用于工资发放,7名工人,人均年收入超过5万元。

林下经济 打造绿色“聚宝盆”

走进位于板山脚下的武乡县五星种植专业合作社苦参种植示范基地,阵阵沁人心脾的药香扑面而来,放眼望去,层峦叠翠,绿意盎然,五星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孙进法正在地里忙着察看苦参生长情况。

“今年新建1000亩林下苦参种植区,3年后就能采收。”孙进法笑着说,3年后这座山就可以变成“金山银山”。

据孙进法介绍,板山周边海拔高,林地土壤肥沃,早晚温差大,空气质量好,很适宜苦参等中药材生长。武乡县五星种植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当地的生态优势,采用科学管理模式和先进农业技术,大力发展中药材、小杂粮等绿色农产品种植,采取“保姆式一条龙”服务,年初由合作社垫资给农户提供种子、农药、专用肥等生产资料,种植和管护过程中负责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及病虫害防治,年终产品由合作社负责收购并销售,产前、产中、产后连接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从而确保了“农户放心经营、企业农户双赢”目标的达成。目前,合作社以人参、苦参、党参、连翘、板蓝根等中药材种植为重点,现有中药材种植基地2000多亩,大棚7座、年加工能力为500吨的中药材初加工基地、500立方米的冷库2座、农产品农药检测设备1套,“晋发”“水华山”两个注册商标和各类农机设备32台套。已经形成中药材初加工基地的采集、烘干、切片、消毒、包装、冷藏标准化加工车间产业链,不仅提高了林地综合利用率,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

武乡县五星种植专业合作社只是武乡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发展林下经济经营主体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武乡县党参种植面积突破5000亩,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万亩,做到了绿色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了“不砍树也致富”、变“青山”为“金山”的目标。

(来源:长治日报

[编辑:赵孝蕾] 

 
相关新闻:
频道推荐
  1. 我市多维度织密汛期地质灾害“防护网”
  2. 成功汽车“牵手”印尼企业共探“出海”新机遇
  3. 山西省第十二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落幕
  4. 花样新“夜”态活跃“夏日经济”
  5. 林改一招棋盘活万山绿
专题
  • 潞安化工集团
  •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 2025年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月
  • 2025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
  • 屋檐上的文脉
  • 聚焦2025长治两会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长治日报社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登记证:晋新网 14103011号 晋ICP备10005172号 晋公网安备140402020000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