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沁县是全市防汛任务较重的县区之一。针对今年防汛形势,沁县落细防汛责任、强化风险排查整治、修订完善预案方案、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多措并举做好防汛备汛工作,织密防汛“安全网”,打好防汛“主动仗”。
筑牢“预防线”,前置风险防控。入汛前,沁县多次召集有关单位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防汛抗旱工作。县防汛指挥部牵头,对全县境内的河道、水库、淤地坝、地质灾害点等开展“拉网式”排查,建立隐患台账,明确整改责任人和时限,尤其对老旧水利工程进行加固维修,确保汛期安全。整合气象、水文、地质等数据,建立“县-乡-村-组”四级预警网络,通过大喇叭、微信群等宣传方式,确保预警信息“村村响、户户知”。储备救生衣、冲锋舟、抽水泵等防汛物资,组建由党员干部、志愿者组成的应急抢险队伍,定期开展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严守“抢险关”,科学高效应对。沁县根据汛情级别启动相应应急响应,县防汛指挥部统一调度,水利、应急、公安、消防等部门协同作战,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抢险格局。对河道行洪区、低洼村庄、城市易涝点等重点区域,组建防汛应急专家队伍1支,储备水库抢险物资4类20项。安排专人24小时巡查,发现险情立即处置,如遇洪水超警戒水位,及时组织人员转移、河堤加固,确保群众生命安全。优先保障医院、学校、供水供电等关键场所正常运转,组织力量抢通受阻道路、修复受损设施,确保抢险救援物资和人员能够及时到位。
做好宣传引导,提升防汛参与度。沁县在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对全面推行“河长制”宣传的基础上,印制宣传册、宣传页等分发到各乡镇、村、机关和学校,在沿河村庄醒目位置粉刷标语,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同时在河道沿岸显著位置设置河长制公示牌22块,公示各级河长名单、管理保护职责及监督电话,借助社会力量对沁县河湖管理保护工作进行监督。
从“防”到“抢”,沁县始终把群众安全放在首位,用细致准备、快速行动、暖心服务,筑牢防汛“铜墙铁壁”,让“安全”二字成为百姓心中最踏实的底气。
(秦荣)
(来源:长治日报)
[编辑:赵孝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