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业务热线:0355—2024581 免费发布信息QQ:646177518
 
首页 长治新闻 县区新闻 山西新闻  
 
 
 
首页 > 新闻 > 时政

习言道|一个都不能少!习近平看得重之又重

  • 来源:中国新闻网
  • 发布时间:2023-12-18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12月14日,在广西南宁名为蟠龙社区的多民族聚居社区里,习近平再次强调了“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广西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十八大后,习近平三次赴广西考察,“民族”是他必看、必谈的问题。

“脱贫攻坚工作做好了,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就有了坚实基础”“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中华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三次广西之行,习近平对于民族问题的论述各有侧重,但他对“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关注却一以贯之。而若将时间轴拉长,观察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赴民族地区考察的足迹,这种一以贯之的脉络则更为清晰。

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的习近平看望了苗族贫困村民。在同村干部和村民代表交流时,他说,“我这次到湘西来,主要是看望乡亲们,同大家一起商量脱贫致富奔小康之策,看到一些群众生活还很艰苦,感到责任重大。”

那次考察,习近平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从十八洞村的苗寨出发,中国的脱贫攻坚进入全新历史阶段。

三年后的2016年7月,习近平来到宁夏,他深入回族贫困户家中了解脱贫措施的制定和落实情况,到生态移民点考察移民搬迁脱贫工作等。那次宁夏之行,习近平强调,“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

这是加油鼓劲,更是千钧承诺。

2020年11月,中国人口较少民族全部实现整族脱贫,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

2021年4月,在广西民族博物馆考察时,习近平说,“现在全中国56个民族都脱贫了,兑现了我们的庄严承诺。但我们还不能停步,接下来要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迈进,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加油、努力,再长征!”

当年7月,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际,习近平来到西藏考察。

在西藏期间,他关于高质量发展与民族团结关系的一段论述,意涵深刻,“要坚持所有发展都要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都要赋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都要有利于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

二十大后,再赴民族地区考察,习近平又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历史坐标上继续思考着“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大问题。

例如,在新疆,他谈到,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丽新疆。

在内蒙古,他强调,从全国来看,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艰巨的任务在一些边疆民族地区。这些边疆民族地区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能掉队。

今次在广西考察,他要求广西,努力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

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在复兴之路上迈越的每一步,民族地区发展的怎么样?少数民族群众生活的好不好?都被习近平看得重之又重。

今年以来,谈到民族问题,习近平多次强调一句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

一个多月前,10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为什么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理解这两个“主线”、四个“与共”,就能找到答案。

12月14日,在广西南宁蟠龙社区,习近平与社区的书法爱好者有一段生动的对话。

大家向习近平介绍自己的作品,这些书法作品有:“爱我中华”“厚德载物”“海纳百川”……习近平说,“我们都有一颗中国心,希望国家繁荣富强,就像你们写的作品一样,‘爱我中华’!”

为什么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习近平的这句话就是答案。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赵孝蕾] 

 
相关新闻:
频道推荐
  1. 时政画说丨莫斯科·庆典
  2. 时政Vlog丨在莫斯科记录中国外交的繁忙时刻
  3. 视频丨习近平会见缅甸领导人敏昂莱
  4. 影像速览!为中俄关系定向领航
  5. 一见·真情不变!习主席致敬老战士的动人瞬间
  6. 影像速览!纪念伟大胜利 捍卫公平正义
  7. 微视频|中俄世代友好的不竭源泉
  8. 近闻·“风雨同渡、关山共越”,7句话读懂中俄关系
  9. 视频画报 | 习近平主席国事访问为中俄关系发展注入新动能
  10. 习主席引用的一句歌词,温暖了俄罗斯人民的心
专题
  • 潞安化工集团
  • 培育读书风尚 建设文化强国——聚
  •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 聚焦2025长治两会
  • 焕彩新生活
  • 2025新春走基层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长治日报社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登记证:晋新网 14103011号 晋ICP备10005172号 晋公网安备140402020000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