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涵
进入三伏天,潞州区英中街道东营社区养老幸福工程项目施工现场更加繁忙火热。只见挖掘机将一根根供热管道吊起,精准地放进沟槽内,一旁的工作人员正有条不紊地将供热管道铺设对接。
东营小区居民李大爷拄着拐杖张望,“我们这些老邻居每天都来‘监工’,就盼着这个‘老年之家’早点开门。”一旁的张大妈接过话匣子:“听说建好以后,这里有幸福食堂,我们就不用为做饭发愁了。”
这份看得见摸得着的温暖,正是我市推进高质量城乡养老幸福工程的生动写照。直面老年人“吃饭难、照料难”痛点,今年以来,市民政局联合多部门精准施策,一场惠及全市的养老服务体系升级行动全面铺开。
长久以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困扰着城市发展。在前期走访中,工作人员听到最多的是,老人们“想有个吃饭的地方,希望有人陪着说说话”。群众的期盼就是行动的方向,“城乡养老幸福工程”由此展开。
在紫金街道八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活动室,老年合唱团的歌声、欢笑声此起彼伏。“这里的活动室配备有棋牌桌、象棋桌、书画桌,来到这儿心情很愉快。”八一社区居民李大爷说。在1600平方米的空间里,康复器械等设施一应俱全,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生活照料、康复照护、配餐送餐、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标准化服务。“这里有专业的医生为我们检查身体,提供中医按摩,还帮助我的家里做适老化改造,真是为我们老年人办了一件大好事。”八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全力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开展针对居家老年人的助医、助养、助餐、助洁、助急、助行“六助”服务,成立多支上门志愿服务队伍,定期寻访,为老年朋友办实事、办好事,全力推进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
这样的温暖场景正在全市铺开。今年以来,全市已新建6个社区养老工程、4个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和10个标准化社区食堂,改造升级14个社区嵌入式服务站点,社区养老服务站点覆盖率从去年的43%提升至51.2%,改造完成1770张家庭养老床位,提供2800人次居家上门服务……一组组数字的背后,是无数老年人绽放的笑颜、舒展的眉头。这些温暖的数字,正转化为热腾腾的午餐、活动室的欢声笑语、独居老人家中定期响起的门铃声。“老有所养”的承诺化作触手可及的幸福。
随着养老服务的刚性需求快速增长,很多养老机构还面临资金压力。为破解资金短缺难题,今年我市建设的养老幸福工程根据建设规模、功能配置和运营内容等明确了补贴额度。目前省市资金已全部下达。“每平方米可以提供1400元的财政补助,不到3个月,280万元的改造资金就申请下来,解了燃眉之急。”东营社区养老幸福工程项目负责人申安宁说,这笔补贴将用于升级基础设施建设、消防设施改造和信息化系统建设。
同时,为扭转以往“小区建成后才发现缺乏养老配套”的被动局面,我市从根源上破解这一难题,积极推进养老服务立法工作,通过完善规划建设、服务标准、医养结合等,建立“规划、建设、验收、交付”全周期“四同步”刚性机制,并将“无偿配建、无偿移交”的要求纳入规划设计环节,切实解决社区养老配套滞后问题,让养老服务设施与居民生活需求同步落地。在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方面,我市成立全省首个老龄健康研究院,深入探索并构建“医疗、康复、养老、科技”四位一体的服务新模式。
消防安全是养老服务机构的重中之重。我市出台《全市民政服务机构安全检查评估工作方案》,制定《养老服务机构消防改造补助暂行办法》等,持续规范养老机构的服务管理行为,为老年人撑起一片安全舒心的蓝天,推动养老服务从有人照顾向科学照护迈进。
随着一项项惠民举措的落地见效,我市城乡养老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服务质量持续提升,老年人幸福成色越来越浓厚。
(来源:长治日报)
[编辑:宋卓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