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序更替,华章日新。当“十四五”规划即将画上圆满句号,潞安化工的每一处都镌刻着奋斗的印记,每一项成就都见证着转型步伐的铿锵。
集团新闻中心特开设“我们的‘十四五’”专栏,与大家一同回望攻坚之路、细数转型之果、凝聚前行之力。专栏将通过生产一线的鲜活故事、翔实可考的发展数据、深入浅出的深度解读,展现“十四五”时期集团高质量发展成就,梳理可借鉴的经验启示。同时将客观呈现发展中的挑战与破局思考,解读潞安在能源革命浪潮中坚守主业、勇闯新路的坚韧与追求,进一步汇聚全员奋进“十五五”、全面建设高质量发展的一流能化企业集团的磅礴力量。
击楫中流破浪行
斗转星移,寒来暑往。时间,又一次来到了新的历史节点。
站在“十四五”规划即将收官的时间节点回望,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正在潞安这片热土上激情唱响,动力澎湃——
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紧张施工,破土出芽,孕育希望;一座座车间里精密机械正有序运转,产品源源不断下线,销往海内外;一片片示范田里人们忙碌正酣,高效生态农业演绎出别样的风采……
“十四五”以来,集团党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和全省发展大局,克服煤炭市场波动、保供任务增加、新冠疫情影响、安全管理趋紧等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团结带领12万干部职工,踔厉奋发、真抓实干,解决了诸多长期制约发展的矛盾问题,办成了许多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大事要事,集团高质量发展、全方位转型取得历史性新成就。

潞安化工巨轮从那个瑞雪霏霏的清晨始发,重组后的潞安化工集团连年超额完成省国资运营公司年度经营业绩考核任务,连续3年被评为考核“A级”。跨入亿吨煤炭企业行列。2022年、2023年,集团连续两年利润破百亿;一利五率持续向好,消化历史欠账,压降带息负债,压降财务费用,取得显著成效,集团资产质量明显提升、负债结构有序改善、收入结构更加合理、扭亏减亏成效明显,企业价值创造能力大为改善,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
稳中求进 量质齐升
三大效益不断彰显的内涵发展之路
在王庄煤矿直径40米的煤泥浓缩池旁边,选煤厂厂长李雪丁指着缓缓移动的浓缩机告诉记者:“为了完成生产任务,我们选煤厂不断进行技术改造,比如这个浓缩池,经过改造,现在处理煤泥的能力显著提升。”
作为全国最大的喷吹煤基地、全国优质动力煤基地、全国亿吨级煤炭企业,哪怕是节日期间,为了完成煤炭保供任务,点亮万家灯火,集团煤炭战线上始终都是一派繁忙景象。
这样的日夜兼程,是集团致力发挥煤炭“压舱”“兜底”作用,坚决兑现“决不能让国家为煤发愁”的庄严承诺,是集团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全力挺进的生动注脚。

五年来,同样火热的场景在潞安大地上接连铺展:集团煤炭开采更智能、更绿色,高河能源公司、新元公司成为“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建设煤矿”,山西井下直径最大的盾构机“潞盾一号”驰骋煤海,创出岩巷快速掘进新纪录;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方面,依托百万吨级煤间接液化装置,让煤炭变换万千形态,释放更多价值;集团致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新赛道”,挺进“新蓝海”,让阳光极尽其用,让煤层气变害为利……凡此种种,或印证着集团改革的波澜壮阔,或记录着集团前行的深水湍流。
行者方致远,奋斗正当时。
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收获稳中有进的喜人成就,既要有“大会战”的奋进姿态,更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
五年来,集团聚焦主责,深耕主业,产业素质得到新增强。煤炭板块落实全省建设“煤炭绿色开发利用基地”部署,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持续提升,扎实推进“四个一批”,先进产能占比88.5%;连续完成稳产稳供和电煤保供任务;喷吹煤产销量连创历史新高。集团“强煤优化育新”现代产业体系荣获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二等奖。产能核增、资源申办取得突破性进展,板块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化工板块落实我省“现代煤化工基地建设”总体部署,围绕煤制油、化工新材料、化肥、高端化工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链,编制实施《煤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厘清战略发展思路、布局、定位和目标。新质生产力培育初见成效。47MW光伏发电、煤层气等取得阶段性成果。开发出太行润滑油系列产品、土豆肥、晋华槽等系列新产品。
一次次动员部署,一次次细化优化,一次次加压推进……表明了集团“强煤优化育新”的战略步伐蹄疾步稳,12万潞安人致力于“把个人价值与企业发展熔铸到一起”,让幸福状态永驻心间,让高质量发展、全方位转型的“潞安时刻”不断涌现。
煤化并举 绿色低碳
能源革命纵深推进的转型升级之路
近年来,煤炭、化工科技创新迅猛发展,潞安煤炭绿色智能核心关键技术突破任务艰巨,化工技术产品差距愈发明显。

如何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引领能源转型?如何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需求,探索碳减排路径,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2024年12月21日,山西省首台碱性水电解槽(晋华槽)在潞安化工机械集团亮相揭幕。该设备产氢量每小时可达1000标方,综合性能国内领先。
在古城煤矿,中央风井瓦斯氧化热电联供项目可将高于0.3浓度的瓦斯回收利用后,用于发电或者供暖,每年可利用瓦斯5000万m³以上,年发电量超过1.1亿千瓦时,年可节约标煤4.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100万吨。
在王庄煤矿,数不清的光伏板如同“蓝海”在矸石山上延展,将昔日的废弃矸石山装扮成了一片科技感十足的绿色能源基地。
天脊集团以成本优势为基础,拓展尿素硝酸铵溶液、液体硝铵等高附加值新产品市场,实现“量价利”协同增长。
此外,2023年以来,集团共立项开展科研项目1464项,累计研发投入71.95亿元,为企业安全生产、生态环境治理与改善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业财一体 数实融合
以精益思想指导下“算账”文化
为特色的管理变革之路
如果说,2023年10月那场关于学习“化机经验”的“价值创造一体化融合管理现场会”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算账”文化实践,那么2025年4月,一场在王庄煤矿召开的“班组大班制 岗位大包制”管理创新现场会,则是打通了基层单位推动精益思想指导下的“算账”文化持续性落地和创造性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十四五”以来,集团坚持以价值创造为目标,以精益运营为导向,创新运用“算账”方法论,融入企业全价值链条,形成了基于“算账”文化的价值创造体系构建。从理念导入到生动实践,从“星星之火”点的突破到“燎原之势”整体推进,从“双18字”的提出到“三封信”的发出,从“以真金白银论英雄”到“价值成就你我”等理念深入人心,从广大干部“懂政策、善经营、精专业”到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从各单位摸索推进到全面推开的蔚然成风……鲜活的思想、智慧的创意、生动的实践,在潞安焕发出了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蓬勃气象。
当精益思想指导下的“算账”文化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时,数字化转型亦迸发出了更强劲的动能。

在古城煤矿,通过“古城煤矿经营管理驾驶舱”可实时联动调取全矿69个队组前一日经营指标完成情况。
目前,集团有1000多个这样的“驾驶舱”,依托于集团数字化综合管控平台,构建起“日跟踪、周预警、月复盘”的全覆盖、全周期动态分析体系。

近年来,集团以“精益管理+数字化”为方向,在构建价值创造一体化融合考核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同步建设了数字化综合管控平台,做到了“数出一孔、力出一孔、利出一孔”。
此外,在以精益思想指导下的“算账”文化统领下,集团打造了一支懂政策、善经营、精专业的优秀团队。集团多维度对各单位“一把手”进行深度扫描、精准“画像”,开展精益管理专家辅导、百日计划、“一事一表”改进行动,“懂政策、善经营、精专业”的中高级管理人员队伍不断壮大。
科技引领 创新驱动
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的价值创造之路
从研发投入的持续加码到创新平台的能级跃升,从产学研协同的深度融合到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集团正以实干笃行,书写着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时代答卷。

创新投入是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源头活水”。集团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五年累计投入超120亿元。真金白银的投入,换来了创新平台的集群发展——7个国家级、20个省级创新平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成为人才集聚和技术攻关的核心载体,搭建起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
人才与成果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支撑。集团采用“项目+人才”“平台+人才”柔性引才模式,聘任多位院士担任科研顾问,汇聚2万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和5万余名技能人才。这支高素质队伍勇挑重担,承担3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0余项省级科技攻关项目,累计斩获专利授权2000多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65项,其中两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同时,15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专精特新企业构筑起创新型企业矩阵,潞安环能成为山西省唯一入选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
产学研协同是新质生产力转化的关键路径。集团打破创新壁垒,与中国科学院山西煤化所、太原理工大学等省内外高校院所共建多个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开展170多项合作科研项目。从与清华大学联合开发98台/套晋华炉实现大规模工业化应用,到与上海高研院合作建成国际首套CH4-CO2多重整制合成气工业侧线装置。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让创新成果快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数字化转型与绿色发展为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集团构建的综合管控平台实现经营管理、安全生产全流程数字化,16座智能矿井完成数据集成,688项专业业务功能上线运行,打通信息孤岛实现远程监管。在绿色低碳领域,GW级碱性电解槽生产线建成投产,CO2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持续突破,推动传统煤化工向绿色低碳转型。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五年来,潞安在劈波斩浪中前行、在风雨洗礼中成长。面对“十五五”,让我们继续在高起点上求突破,新赛道上再提速,大趋势中谋变革,一步一个脚印把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续写新的辉煌。
(来源:潞安化工)
[编辑:赵孝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