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防汛关键期,武乡县关河水库堤坝上,巡查人员沿着堤岸缓缓移动,在记事本上清楚地记录着河道水位、水流流速等重要数据。潮湿的空气里,紧张中透着井然——这座库容1.41亿立方米的水库,既是滋养一方土地的供水水源地,更是守护下游平安的防洪屏障,此刻已全面进入备战状态。
与堤坝上的脚步相呼应,水库调度中心里的科技力量正同步运转。智能监测系统的屏幕上跳动着实时数据:当前水位986.25米,较汛限水位低5.15米,每小时更新的雨情水情曲线如脉搏般规律起伏。
“有了这套系统,我们实现了更精准的监测,加上每天的工程巡查和数据报送,任何细微变化都可顺利捕捉。”工作人员贺政昭指着屏幕上的预警线解释,科技手段让防汛工作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从数据采集到隐患研判,效率和精准度都大幅提升。
科技织就的“感知网”背后,是对汛期形势的清醒判断。
“预测显示,今年降水量较历年偏多2到5成,强降雨的频率和强度都在增加。”县气象局局长裴玉圆介绍。
这份预警如同一道集结令,让全县迅速行动起来,水利、气象等多部门组成的防汛指挥专班每日会商,从监测预警到隐患排查再到应急响应,一条闭环式防汛链条悄然形成。微博上的滚动预报、微信公众号的图文解读、手机里的紧急短信……这些来自气象部门的信息,化作千家万户窗前的“晴雨表”。
部门联动的合力,正通过一场场实战演练传递到最基层。在大有乡峪口村,一场防汛紧急避险演练正热火朝天地进行。随着手摇报警器急促响起,村民们在村干部的引导下,沿着预设路线向高地转移,抢险队员前往隐患点抢险救援,医疗组迅速对“受伤群众”进行包扎……“以前总觉得防汛是干部的事,现在才知道关键时刻自救互救多重要。”刚完成转移的峪口村村民刘秀英抹着额头的汗说。
行走在武乡县的山川河道间,防汛的印记无处不在:16.7万元维修养护资金注入水库“肌体”,2座水库完成除险加固,40余公里河道清淤疏浚后重现畅通……
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人的日夜坚守,是“人防+技防+物防”立体化防线的生动实践。从科技赋能的智能监测到全民参与的实战演练,从部门联动的精密调度到点滴积累的基础保障,武乡县正以“宁可十防九空,不能万一失防”的担当,筑起一道守护家园的坚固长城。·高俊格·
(来源:长治日报)
[编辑:赵孝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