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长治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培训班正式启动。本次培训由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市文旅发展中心承办,汇聚各县区非遗工作骨干与代表性传承人,通过系统化课程与沉浸式体验,共同探索非遗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路径。
本次培训课程设置体现了“理论引领、实践赋能”的鲜明特色。在理论授课阶段,山西省非遗中心专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为主题,系统梳理了非遗保护的政策框架与实践路径,深入阐释了“活态传承”的核心要义。山西大学学者则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理念》,从文化理论与地方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分析了非遗在当代价值转化中的创新方法。两场专题讲座既夯实了此次培训学员的理论基础,也为后续实践提供了方向指引。
在开班仪式上,主办方强调,非遗保护是一项需要持久用心的事业,传承人既要做好传统技艺的“守艺人”,也要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引路人”。面对非遗传承中遇到的挑战,需要重点把握三方面关系:一是坚守与传承,要建立有效的传习机制,确保技艺不失传;二是创新与活化,鼓励非遗与文创、旅游等业态融合,开发符合当代审美的产品与服务;三是协同与共建,推动形成政府、社会、市场多元参与的保护格局。
除理论学习外,学员还将赴上党区进行现场体验,他们依次走访铁府醋业、戏曲博物馆和八义窑红绿彩博物馆,通过观摩传统酿醋工艺、欣赏地方戏曲服饰、体验陶瓷制作技艺,感受非遗在地方生活中的深厚根基与当代实践。这种“课堂讲授+现场体验”的模式,增强了培训的实效性与互动性,也为传承人提供了交流互鉴的平台。
此次培训,不仅强化了非遗保护的专业共识,也为我市非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参训人员表示,将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本土非遗创新发展的具体行动,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更多生机。
(江瑛)
(来源:上党晚报)
[编辑:赵孝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