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业务热线:0355—2024581 免费发布信息QQ:646177518
 
首页 长治新闻 县区新闻 山西新闻  
 
 
 
首页 > 新闻 > 今日关注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从烽火硝烟到文化地标

——回望石圪节煤矿的红色史诗

编者按:1945年8月18日,是中国共产党接管的第一座红色矿山——石圪节煤矿武装起义胜利解放的日子。值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追忆石圪节煤矿的峥嵘岁月,既是为了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更是为了从波澜壮阔的伟大斗争中汲取前行伟力。

本报记者张军兵 通讯员王俊

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走进太行山深处的潞安化工集团石圪节煤矿。这座矗立在上党大地的百年矿山,不仅是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的“活化石”,更是一部镌刻着革命烽火与奋斗精神的红色史诗。

如今,在时代浪潮的推动下,石圪节煤矿完成从“黑色印象”到“多彩名片”的华丽转身,通过深度挖掘工业遗产价值、传承红色文化精神,成功转型为独具魅力的文化地标,展现出这座红色矿山的魅力与时代价值。

革命火种在矿山扎根

从1926年煤矿工救会的自发革命运动、1938年抗日革命火种在这里播撒,到1945年矿工武装起义解放矿山、新中国成立后“勤俭办矿”的精神传承,作为中国共产党接管的第一座红色矿山,石圪节煤矿的每一寸煤层都浸润着红色基因,每一段历史都闪耀着信仰光芒。

回溯往昔,红色基因深植于血脉之中。1938年5月,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石圪节煤矿工人抗日救国会成立大会召开。当年6月,朱德总司令派康克清和八路军政治部组织科李文楷,到石圪节煤矿慰问罢工胜利后的矿工,了解石圪节煤矿工人运动情况,为这片土地带来了革命的火种。当年9月,在党的领导下,潞安矿区第一个党支部在石圪节煤矿诞生,这也是我党在山西革命老区建立的第一个企业党支部。

1942年,侵华日军第二次入侵长治地区,他们对石圪节煤矿丰富的煤炭资源表现出了极大的贪婪。在侵华日军的残酷统治下,石圪节煤矿工人坚持抗日斗争,直至日军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但国民党企图抢夺人民胜利果实。1945年8月18日凌晨,经过两个小时的激烈战斗,石圪节矿山解放了。这一刻,石圪节煤矿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晋冀鲁豫边区接收的第一座煤矿,为抗战胜利后的工业恢复提供了重要支撑。

为纪念这场意义非凡的解放,石圪节煤矿在八一八文化广场矗立起“矿山解放纪念碑”。底座上镌刻的“1945.8.18”字样,永远铭记着矿山重获新生的日子。每年的这一天,矿山都会举行纪念活动,老矿工们会给年轻人讲述当年的战斗故事,让精神的传承生生不息。

从“勤俭办矿”到“综采先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圪节煤矿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石圪节人将革命战争年代的奋斗精神转化为建设矿山的动力,书写了煤炭工业发展的新篇章。在国家财力维艰、物资缺乏的情况下,石圪节人不等、不靠、不要,发扬革命优良传统,先后对矿井进行5次大技术改造,将一个年产万吨的小煤窑建设成为年产100多万吨的新矿山,走出一条小煤矿挖掘内部潜力,依靠技术进步发展煤炭生产的道路。

“三天轮”辅绳提升系统的研发,是石圪节人“勤俭办矿”的生动写照。20世纪60年代,矿山面临提升能力不足的难题,若要更换绞车,需要大量资金。矿工们和技术人员一起,在矿道里反复试验,经过无数次失败,终于发明了“三天轮”辅绳提升系统。该系统在不更换绞车的前提下,通过增加滑轮组提高了效率,将原煤年产量提高到45万吨,实现了矿井“由小变大”的历史性突破。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石圪节人又将红色精神与时代需求相结合,在煤炭工业现代化的道路上勇立潮头。

20世纪80年代,全国煤炭行业掀起技术革新热潮,石圪节煤矿率先引进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面对新技术、新设备,矿工们发扬“钉钉子”精神,白天在井下实践操作,晚上在工房学习理论,短短半年时间就掌握了综采技术,成为全国煤炭行业的“综采技术先锋”。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授予石圪节煤矿“综采技术先锋”奖状。1983年,国家决定在全国推行首批现代化样板矿建设试点,石圪节克服矿老、底子薄、基础差的困难,主动请战并破例入选,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老矿建成的现代化矿井,当年原煤产量一举突破150万吨。

1990年7月,全国煤炭系统在潞安矿务局召开了学习石圪节精神现场会,石圪节精神被确定为中国煤炭工业的行业精神。石圪节不仅创造了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的奇迹,也是支撑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的脊梁。

红色矿山的时代新篇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石圪节煤矿不可避免地步入了“资源枯竭期”。面对困难,石圪节人没有消极等待,而是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昂扬姿态,审时度势,提出“实施第三次创业,建设新型绿色石圪节”的战略构想:在全局率先采用轻放支架开采残采区技术;高标准建设接替矿井——司马矿;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打造多种经营产业。

2016年,为配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石圪节于10月13日完成矿井关闭各项工作,成为山西省第一座完成去产能矿井关闭的煤矿。2019年12月6日,石圪节被正式列入国家第三批工业遗产名录。2022年8月18日,被国家教育部、工信部设立为工业文化主题实践教学基地,同年12月被山西省国资委设立为省属企业党员教育示范基地。

石圪节煤矿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基础上,不断赋予红色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如今的石圪节,早已变成了一座花园式红色矿山文化园,深厚的红色资源转化为稀缺的教育资源,“红色矿山旅游线路”将红色景点与自然风光相结合,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学习。工人抗日救国会旧址、矿山解放纪念碑、矿史展览馆等红色遗址,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矿史展览馆里,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充满岁月痕迹的老物件,无声地诉说着矿山的红色故事。“石圪节矿风”——“艰苦奋斗、勤俭办矿、爱矿如家、争创一流”,不仅写在墙上,更融入了每个石圪节人的血脉。矿史展览馆里的“沉浸式”体验区让参观者仿佛穿越到1945年的那场战斗中,通过声光电技术重现矿工们战斗的场景;“互动课堂”上,老矿工与青年职工面对面交流,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这些举措让红色文化“活”了起来,不仅提升了石圪节煤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更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岁月流转,精神永恒。石圪节煤矿的红色历史,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工人阶级英勇奋斗的生动写照。从革命火种的播撒到武装起义的胜利,从勤俭办矿的实践到新时代的创新发展,石圪节煤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红色精神的引领。在传承中不断丰富发展红色精神,既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承诺,这座百年矿山在时代变迁中,始终保持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来源:长治日报

[编辑:赵孝蕾] 

 
相关新闻:
频道推荐
  1. 潞城四少年喜摘“小梅花”
  2. 倒计时3天!“红星照耀中国·光耀太行”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进入倒计时
  3. “生态包袱”变成“绿色财富”
  4. 二〇二五年长治戏曲艺术周暨优秀剧目展演启幕
  5. “红星照耀中国·光耀太行”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武乡县启动
  6. 从烽火硝烟到文化地标
专题
  • 潞安化工集团
  •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 红星照耀中国·光耀太行
  • 2025年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月
  • 2025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
  • 屋檐上的文脉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长治日报社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登记证:晋新网 14103011号 晋ICP备10005172号 晋公网安备140402020000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