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业务热线:0355—2024581 免费发布信息QQ:646177518
 
首页 长治新闻 县区新闻 山西新闻  
 
 
 
首页 > 专题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123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小康圆梦】幸福像花儿一样

小康,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懈追求的梦想。

2021年7月1日,北京天安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千年梦想,百年梦圆,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铸就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朽丰碑。

在这伟大奇迹中,三晋乐章激昂嘹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现行标准下32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99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拥有悠久历史厚重文化的三晋大地,终于摆脱贫困阴影,迈上小康大道。

从温饱不足到吃穿不愁,脱贫群众的收入水平蹭蹭涨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看一组数据:我省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4875元增长到2020年的10352元,年均增长11.4%;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2166元增长到2020年的9729元,年均增幅23.9%。

数字的背后,是一项项落地有声的具体行动。

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省市县成立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构建完整科学的政策体系,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举措相继出台;把“最能打仗的人”派到脱贫攻坚第一线,集结尽锐出战;组织开展领导联系、单位包村、县际结对、企县合作、对口帮扶……

帮扶干部就是脱贫攻坚“突击队”,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带领一个个乡村富起来。

刘志军曾是吕梁市农机局派驻岚县井峪堡村第一书记,李翠叶曾是市政务服务中心派驻兴县南通村第一书记。2015年,夫妻俩主动报名驻村帮扶,成为吕梁山上的“扶贫夫妻档”。

在井峪堡村,刘志军引导村民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小杂粮、食用菌,村民逐渐富裕起来;在南通村,李翠叶号召村党员发挥带头作用,采取转移就业、易地扶贫搬迁、生态扶贫等多种举措,帮助贫困人口脱贫。

战吕梁,上太行。全省累计选派驻村工作队三批次9.6万人、农村第一书记1.96万人次,他们在脱贫攻坚战场绽放精彩人生,如同星星之火一般点燃了贫困群众的小康之梦。

一个好汉三个帮。各地健全组织动员机制、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多声部”唱响脱贫攻坚“大合唱”。

带着泥土的芬芳,散发着浓郁的药香,寄托着农民的希望,在太行山间的平顺县,中药材产业已挑起农民增收的“大梁”。

这几年,在振东集团带动下,通过“政府+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把当地农户土地流转过来,向租户支付租金,农忙时再雇他们种植、采收;同时,振东集团还与当地的合作社签订保护价收购协议,避免让农户吃亏。

目前,振东集团已在全国6个省和全省19个县铺开了中药材种植项目,基地面积80多万亩,带动农户年增收2000元—3000元。

从产业匮乏到多业支撑,脱贫地区的经济发展日日新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8年来,在三晋大地上,精准扶贫就像一把“金钥匙”,打开了越来越多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的大门。

产业扶贫、生态扶贫、光伏扶贫……招招精准,招招见效,打造了扶贫新业态,培育起发展新动能,拓宽了增收新渠道。

产业扶贫“到村到户”。

推进“特”“优”战略,建立完善带贫益贫利益联结机制;所有贫困村都建立起村有脱贫产业、有带动企业、有合作社,贫困户有增收项目、有劳动能力的有技能的“五有”机制,带动127.7万贫困人口增收。

晋北农家的黄花,这几年终于成了“致富花”。

70岁的谢文,是大同市云州区西坪镇贺店村人,2011年响应政府号召,抱着拼一把的心态把地全种了黄花。

“种了五六年,有近20万元收入。家里饥荒打了,给儿子娶了媳妇,还买了汽车和楼房;以往一家全靠五六亩地,忙活一年收入不到万元。”

忘忧草,脱贫宝。近年来,云州区按照“产业脱贫”的思路,将“黄花之乡”美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目前,全区3.3万农户近90%从黄花产业中受益。

整村搬迁“六环联动”。

采取“精准识别对象、新区安置配套、旧村拆除复垦、产业就业保障、生态修复整治和社区治理跟进”的举措,统筹解决“人钱地房树村稳”七个问题,47.2万搬迁人口全部迁入新居。

受益于整村搬迁,岢岚县赵家洼村村民曹六仁与过去的日子挥手作别。

土路、土房、土墙,门前是望不到边的一座座土山坡,这是老曹曾经的家;干净、明亮、温馨,公共设施一应俱全的移民小区,这是老曹的新家。

今昔对比,曹六仁说:“简直就是天上和地下。没想到老了老了还享福了,感谢党的好政策!”

生态扶贫“互促共赢”。

联动实施退耕还林奖补、造林绿化务工、森林管护就业、经济林提质增效和林产业综合增收“五大项目”,带动52.3万贫困人口增收。

49岁的闫晋军,曾是娄烦县娄烦镇范家村的贫困户,为了生活东奔西走。

如何甩掉“穷帽子”?闫晋军是愁在眼里,急在心里。2016年底,经过自愿报名、村委会推荐、考核面试,闫晋军成了一名护林员,年收入1万元。

每天一大早,闫晋军戴上红袖标,背上干粮,巡山护林。在他心里,护林员不仅守望着一片片绿色,也守护着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他说,在家门口当护林员,赚钱顾家两不误,自己很珍惜这份工作!

从短缺窘迫到全面保障,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节节高

生活过得好不好,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我省拿出更多改革创新举措,把困扰贫困群众的看病难、吃水难、出行难等问题一个个攻克,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满。

增技能,稳就业。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累计培训贫困劳动力63.4万人次,带动务工就业91.8万人,打造特色劳务品牌90多个。

借助技能的力量,交口县水头镇化圪垛村村民田计连迎来人生“蝶变”,从一名成天围着锅台转、围着老公转、围着孩子转的“三转”婆姨,变身为一名缝纫工能手。

田计连说,过去一家人全靠丈夫打零工来维持生计,日子过得很紧巴;现在自己给被罩上花边,每天能做五六十件,月收入2000多元,干劲大了、日子好了!

补短板,促均衡。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解决了181.5万脱贫人口饮水困难;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了硬化路和客车,脱贫村全部接通动力电和宽带。

河曲县沙泉镇,贾家山村。

站在自家的小院里,贾拉柱轻轻拧开水龙头,甘洌的水汩汩涌了出来。“过去我们喝的是‘望天水’,水清水浑全看天。”回忆过往,老贾满脸辛酸。

贾家山村海拔1675米,是全县海拔最高处。这里沟壑纵横,水源奇缺,是全县吃水最困难的地方。2016年,村里实施深井联村供水工程,村民彻底告别了吃水难。

“以往家里来了客人,宁给他吃一碗饭,不舍得给他喝一碗水。”老贾指着院里“光荣下岗”的两口大水缸感慨地说。

奔小康,盼健康。我省探索形成“双组长”引领、“双签约”服务、“三个一批”救治,“三保险三救助”保障看得起病、“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保障看得上病、“136”兴医工程保障看得好病。

63岁的马玉生曾是隰县下李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患有心脑血管等慢性病,老伴儿多年偏瘫,家里每年光看病、吃药就要花费四五千元,是典型的因病致贫户。

“以前得了病,能忍就忍,怕去医院花费高承受不起,结果小病拖成大病,治都治不好。现在有了健康扶贫的好政策,我再也不怕去医院了。”马玉生说。

悠悠万事,民生最重。在教育、道路、通信等领域,8年来,我省脱贫地区旧貌换新颜,笑容挂在群众脸上,幸福滋润群众心田。

数据显示:新建改建农村公路4.28万公里;改造农村危房33.37万户;累计改造薄弱学校7835所、新改建村卫生室13045所。

山乡巨变,生活美好。新征程上,三晋儿女正在以昂扬奋发的姿态阔步向前,努力绘就更加壮美的新时代画卷。

(来源:山西日报

[编辑:] 

 
相关新闻:
频道推荐
专题
  • 第十八届全国网络媒体山西行
  • 晋彩向未来
  • 村里喜讯捎北京
  • 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 乡村行·看振兴
  • 全国国防教育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WAP |
    长治日报社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登记证:晋新网 14103011号 晋ICP备10005172号 晋公网安备140402020000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