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贾志敏)入伏以来,沁源县遭遇持续高温少雨天气,21万余亩粮食作物面临“烤”验。面对旱情,沁源县通过三级联动、科技赋能、精准施策,凝聚起守护粮食安全的强大合力,迅速打响抗旱保收攻坚战。
“多亏县里送来了水!这片玉米再不浇就蔫了。”王和镇古寨村种粮大户李建国看着滋滋作响的输水带,黝黑的脸上露出了笑容。7月中旬旱情初显时,沁源县就召开会议安排部署抗旱工作,并将责任压实到县四套班子成员、乡镇干部和村干部,形成“一人包一村、一组包一乡”帮扶体系。
经过实地勘测,该县划定了沁河及其支流两岸30米扬程范围内1.4万亩核心灌溉区,检修了区域内所有灌溉设备,并调配331台(套)“小白龙”输水带、抽水泵,组织65辆大型洒水车成立“流动灌溉队”,优先保障玉米、谷子、党参等作物用水。目前,已累计完成1.6万亩农田浇灌,加上8月5日晚迎来的一场降雨,沁源县北部农田的旱情得到有效缓解。
哪里有旱情?如何科学浇灌?沁源县制定“农业+气象”日会商机制,相关部门通过23个土壤墒情监测点和X波段雷达系统,进行旱情动态监测、精准指导。
与此同时,6支由农技专家组成的服务专班活跃在田间地头。他们带着虫情测报灯等设备深入农田,仔细察看旱情引发的病虫害情况,还针对农户需求多次开办培训班,手把手传授病虫害防治知识。在此基础上,专班协调组织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作业,在1.5万亩农田上精准喷洒除虫剂与抗旱剂,受旱作物的叶片渐渐舒展,重新焕发生机。
为最大限度降低旱情损失,沁源县整合农机购置补贴、种粮大户奖补等政策,加大抗旱专项资金投入,激励农户积极开展生产自救。从河谷灌溉区到山地丘陵地,处处可见干部群众并肩作战的身影。他们用汗水浇灌希望,用同心筑牢防线,全力以赴守护着即将成熟的庄稼,努力在这场与旱情的较量中赢得丰收。
(来源:长治日报)
[编辑:赵孝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