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业务热线:0355—2024581 免费发布信息QQ:646177518
 
首页 长治新闻 县区新闻 山西新闻  
 
 
 
首页 > 新闻 > 滚动新闻

碧水青山入画来

临水亭台似江南

蓝天白云常做客

水在城中城映水

秋染红叶醉游人

车行城中满眼绿

城市绿肺深呼吸

口袋公园花芬芳

水鸟翩跹湖畔边

置身花海人清爽

绿色生态绘新景

□本报记者 贾志敏

十月的长治,绚丽缤纷,秋韵怡人。

行走在漳泽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小路上,犹如漫步于一幅风景画中,金菊色泽明艳、矢车菊蓝中带紫、波斯菊五彩缤纷,移步异景,入目皆芬芳。泛舟湖上,随处可见的小鱼儿游来游去,各种水鸟或自由嬉戏,或俯冲觅食,或展翅高翔,身心舒爽,惬意悠然。立于桥上,驻足远望,芦花摇曳、栈道蜿蜒、水光潋滟,深浅远近、诗意盎然。

漳泽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之美,在于妙然天成,更在于和谐自然。520多种植物,160余种鸟类,在湖水的滋养下,和谐共生、相得益彰。

而这儿,只是我市全力保护蓝天碧水净土、擦亮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保护作为首要任务,精准治污、持续增绿、转型发展,成功走出了发展与生态相融、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绿色发展新路。

入选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入选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获批全国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市、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市;沁源县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全国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平顺县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这耀眼的成绩单令人瞩目。

今日之长治,抬头望去,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尽是明媚的长治蓝;放眼四顾,碧波荡漾,水天一色,尽是纯净的水之美;登高望远,苍树吐翠,暗香浮动,尽是怡人的生态绿……

合力攻坚,精准治污,提升生态“颜值”

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市统筹协调、综合施策、精准治理,打出了环境综合治理组合拳,  多部门联动、多方向发力、多措施管控,齐抓共治的工作格局日益完善。

转型、治企、减煤、控车、降尘“五管齐下”,“长治蓝”由“浅”变“深”。

压减传统产业过剩产能,关闭退出12座煤矿。深入推进4.3米焦炉关停淘汰工作,已关停4.3米焦炉企业13家、清洁热回收焦炉企业1家。23家焦化企业完成特别排放限值改造,5家焦化企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310座工业炉窑完成深度治理,331家工业企业1137个点位完成无组织排放治理,累计淘汰燃煤锅炉2500余台……我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2021年,我市市区PM_2.5平均浓度首次进入“30+”(达到38微克),优良天数比例首次达到289天,占全年天数79.2%;综合指数同比改善率、PM_2.5同比下降率、优良天气增加数均位居全省首位。

工业、农业、生活污水系统治理,排污精准管控、生态保护修复,“五措并举”,河湖水从“良”到“优”。

在全面完成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的基础上,我市推动完成了6个县城镇污水处理扩容工程,城镇污水实际处理能力提高到45.3万吨/天,在全省排名前列。2021年以来,我市累计完成320公里的雨污合流制管网改造,汛期雨污溢流影响河道水质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时,我市还建成投运了4座大型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9家省级及以上经开区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推动完成5家重点企业实施“零排放”改造工程,276个村庄的农村污水得到治理……

我市水生态环境质量取得历史性突破,国控断面优良比例首次实现100%,24个国省控断面中,水质优良断面22个,占比91.67%,均为全省第一。

强基础、控源头、防新增、重监管、保安全“五措并举”,黄土地化“芜”为“沃”。

完成807个村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完成3个矿山生态恢复治理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持续开展“绿盾”专项行动,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管,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工作,城市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位居全省第一。

从漳泽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到老顶山,青山绿水;从热闹城区到广袤乡村,风光如画。漫步街头,蓝天白云绿水正成为市民更多的生态福祉。

“现在蓝天越来越多,绿色越来越浓厚,环境越来越好,生活越来越舒适。”住在潞州区的居民李振东深有感触,这几年,他见证了我市生态环境持续变美的过程。

长治的“颜值”变靓,“气质”更好,绿色发展底色日益亮丽。

久久为功,持续增绿,厚植生态“底色”

乔灌花草搭配,油松侧柏常青,石质山区水源涵养林遍布,土石山区水土保持林覆盖,丘陵山区满是生态经济林,居民房前屋后树影婆娑,大街小巷绿树成荫……

近年来,我市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施以山上治本和身边增绿为重点的国土绿化行动,以太行、太岳“两山”生态防护林和沁河、浊漳河“两河”水源涵养林四大森林生态防护屏障建设为目标,同步推进生态修复与兴林富民,不断筑牢生态屏障。

“山上治本”,打造完备的生态防护体系。把国家林业建设工程与地方林业发展工程结合起来,以建设石质山区水源涵养林、土石山区水土保持林、丘陵山区生态经济林为重点,以太行山绿化、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交通沿线荒山、重要水源地造林、植被恢复等工程为载体,由近及远,逐步推进,基本建成比较完备的生态防护林体系,构筑起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障海河流域及京津唐地区生态安全的生态屏障。

“身边增绿”,打造优良的人居环境体系。坚持绿化与美化相结合,实施以城镇绿化为中心,以水网、路网、田网绿化为骨架,以环城、环村、环企绿化为节点,以公园、游园、庭院绿化为亮点的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在农村基本实现绿化全覆盖的目标,并对重点区域、重点水源地、湿地实施植被恢复综合治理,全面改善我市生态环境。

环城绿化、水系绿化、厂矿企业绿化,新增城镇景点绿化、村庄绿化、通村道路绿化……我市已基本形成通道林网林荫化、水系林网风景化、农田林网方格化、村庄绿化园林化的人居环境体系。

“产业富民”,打造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坚持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发展以核桃、花椒为主的干果经济林和以连翘为重点的灌木经济林,全市干果经济林面积达到80多万亩,成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形成太行山大峡谷、太行水乡、灵空山、天脊山、黄崖洞、八路军总部旧址、老顶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森林生态旅游品牌,集观光、采摘、休闲为一体的森林旅游产业带动餐饮服务、交通运输、农产品销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生物质能源、灌木林利用、林下资源开发、野生菌类、中药材以及速生丰产林建设逐步发展,推行林草、林药、林菌、林禽等林下经济开发模式,使农民当年有利、长远有林,走出了一条生态经济型林业的新模式。

现如今,推窗见绿、行路见荫、山林环绕、四季常青,绿色之底越擦越亮。

多措并举,转型发展,深耕绿色产业

环境改善,也为发展腾出了更大的空间。

近年来,我市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增动能,围绕新型材料、清洁能源等重点特色产业推进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融合化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围绕建设清洁能源基地,着力构建现代工业体系。我市依托一些龙头企业,大力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能源结构优化,不断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量,加快传统产业清洁化、循环化、智能化改造,推动生产方式变革升级。

围绕工业固废污染防治,建成襄垣县固废综合利用研发中心。依托山西大学人才和技术优势,以煤矸石、粉煤灰等工业固废为原材料,发展固废胶凝材料、耐火材料、多孔材料、环保功能材料等产业,从而推动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快速发展。日前,宏瑞祥、悦百年、中瑞瑞恒等企业的固废产品陆续投放市场,引来了各地的投资发展目光。

围绕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我市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激发新兴产业活力,涌现出了一批高精特新企业,形成了半导体光电、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信创、光伏制造及应用、通用航空、文化旅游、医药健康、固废利用等为主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LED、光伏、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有力推动了我市绿色低碳产业稳健发展。

围绕生活垃圾分类处置,我市主城区新建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潞州区、上党区、屯留区、潞城区及襄垣、长子、壶关、平顺县的生活垃圾应收尽收,日均发电37万度,实现了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项目的经济效益明显。

保护绿水青山,长治蹄疾步稳。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名片”,长治步履铿锵。看,一幅天蓝地绿、水清林秀、生态和美的画卷正在长治大地铺展开来……

(来源:长治日报

[编辑:] 

 
相关新闻:
频道推荐
专题
  • 第十八届全国网络媒体山西行
  • 晋彩向未来
  • 村里喜讯捎北京
  • 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 乡村行·看振兴
  • 全国国防教育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WAP |
    长治日报社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登记证:晋新网 14103011号 晋ICP备10005172号 晋公网安备14040202000068号